楚雄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同窗共绘青春画卷
穿过楚雄一中爬满绿萝的林荫道,总能听见教室里飘来的琅琅书声。那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分不清是男生的清朗还是女生的柔和,就像山坡上混生的杜鹃与山茶,各自绽放又彼此成全。
记得高二那个雨季,学校新建的图书馆还没完工,我们班负责图书搬运。男生们主动组成人链传递厚重的典籍,女生们则细致地核对清单、整理编号。体育委员李磊满头大汗地扛着《辞海》,学习委员陈雨薇及时递上纸巾——那个瞬间,没有谁刻意安排,却自然形成了某种默契。
差差中的互补
这种“差差”挺有意思的,就像山城的天气,明明同一片天空下,阳面山坡开满野花,背阴处却长着青翠的苔藓。物理实验课上,男生对电路接线信手拈来,女生则把数据记录做得工整清晰;文艺汇演时,女生编舞灵动柔美,男生搬道具搭背景毫不含糊。我们班主任常说:“差异不是距离,是让你们看见更广阔世界的窗口。”
最难忘的是筹备校园文化节那次。班长想把彝族刺绣和现代街舞结合,起初大家都觉得别扭。练舞的男生动作僵硬,学刺绣的女生针脚杂乱。直到周叁下午,舞蹈组的几个男生安静地坐在绣架旁看女生分线,刺绣组的女生也来到操场看男生排练。不知谁先开口:“这里转身时如果把绣帕甩开会不会更好?”
后来在文化节上,我们的节目拿了特等奖。当男生们跳着有力的舞步,女生们指尖翻飞展示绣品时,台下爆发的掌声让我突然明白——那些看似不对等的特质,碰撞在一起竟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青春画卷徐徐展开
高叁的篮球赛场上,女生拉拉队的加油声浪总能掀起高潮;而每到月考前夕,男生们总会默默把女生整理的重点笔记多复印几份。这种默契渐渐沉淀成某种温暖的习惯,就像楚雄雨季过后,空气中总会飘着淡淡的泥土清香。
去年校庆回母校,看见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们正在布置教室。几个男生踩着梯子挂横幅,女生在下面扶着梯子指挥方位:“左边再高一点...好了好了!”那场景熟悉得让人恍惚,仿佛看见了几年前的我们。教学楼外墙新刷了米黄色,但走廊里追逐的身影,教室里讨论的热烈,还和当年一模一样。
也许很多年后,我们会忘记某道数学题的解法,会模糊某些课文的具体段落,但一定会记得那些共同绘制的黑板报,一起排练到深夜的文艺节目,还有运动会上声嘶力竭的加油呐喊。这些记忆碎片拼贴成的青春画卷,底色永远是楚雄湛蓝如洗的天空。
毕业前夕,我们在那棵百年银杏树下合影。快门按下的瞬间,有飞鸟掠过天空,男生们依然站得笔直,女生们依旧笑靥如花。这张照片现在还在我书桌玻璃板下,每次看见都会想起——原来最好的成长,是让我们在差异中学会欣赏,在并肩前行时成为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