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武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,邵武辩辩二维码小妹服务200元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,总能看到“邵武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”这样的信息,像野草似的删也删不完。说实话,第一次瞥见这条消息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玩意儿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
巷子口开小卖部的老陈前两天还问我呢,说自家孩子总盯着手机里类似的二维码看。他皱着眉头把屏幕递到我面前:“这写的啥子‘小妹服务200元’,不会是啥正经生意吧?”我接过手机一看,可不就是最近传得火热的那个邵武辩辩二维码小妹服务200元嘛。
街头巷尾的议论
说来也怪,这类信息总爱打着“便捷服务”的旗号。有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悄悄告诉我,上个月他们配合警方排查时,就在老旧小区的楼道里清掉了二十多张类似的小广告。那些粗糙的打印纸上,明晃晃印着二维码和醒目的“200元”字样。
我家楼下快递驿站的小哥说得实在:“这年头谁还信这个?扫个码就要200块,指不定后面要掏多少钱呢。”他边说边整理着包裹,“我们这片区送快递的都知道,这些二维码后面啊,十有八九都是坑。”
确实如此,隔壁单元的李阿姨就吃过亏。她家孩子偷偷扫了码,结果手机话费一下子被扣了百来块。李阿姨现在提起这事还气得直拍腿:“那些缺德的,专骗小孩子不懂事!”
说起来,这些信息总爱把价格标得特别显眼。200元这个数不高不低,刚好卡在很多人觉得“试试也无妨”的心理价位上。可你要是真信了,那就上套了。
我在菜市场买菜时,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议论。穿蓝衣服的那个说:“我室友上周就试了,扫完码又要交保证金,又要付服务费,前前后后搭进去八百多!”旁边穿校服的男生惊得张大嘴:“我的天,然后呢?”
“然后?哪有什么然后,对方直接把他拉黑了呗。”蓝衣青年撇撇嘴,顺手挑了两个西红柿,“现在的人为了赚钱,什么套路都想得出来。”
说实话,这种“邵武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”的套路早就不新鲜了。无非是利用某些人的侥幸心理,先抛个诱饵,后面再一步步下套。可偏偏就像韭菜似的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。
晚上在公园散步,听见几个下棋的大爷也在聊这事。穿白背心的老爷子“啪”地落下一子:“我闺女在派出所上班,说这个月都接到叁起报案了,都是扫描这些二维码被骗的。”
“现在这世道啊,”对面戴眼镜的老人摇摇头,“手机上随便蹦出个啥都得留个心眼。”
要说最让人担心的,还是这些信息对年轻人的影响。我侄子正在上高中,他说班上有些男生就会私下传这些二维码,觉得是“很酷”的事。这孩子说着说着还压低声音:“听说隔壁班有人试过,结果被骗子威胁要告诉家长,吓得他偷偷把压岁钱都掏出去了。”
其实想想就明白,正经生意哪会这样遮遮掩掩的?真要是什么合法服务,大可正大光明地开门营业,何必整天跟打游击似的到处发二维码。
这两天路过社区公告栏,看见新贴了防诈骗提示,第一条就是提醒大家警惕“扫码付费”的陷阱。居委会的王姐正给路过的居民讲解:“特别是这种写着什么小妹服务的,十个有十个都是骗局。”
有个刚下班的小年轻凑过来看了会儿,若有所思地说:“难怪我总在公厕隔板上看见这些小广告,原来都是坑啊。”
现在想想,这些层出不穷的“邵武辩辩二维码小妹服务200元”信息,就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心思。有想钻空子的,有想占便宜的,也有单纯好奇的,最后都成了骗子眼中的“肥羊”。
其实要识破这些套路也不难,多问问自己:天底下哪有那么多“好事”等着你?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,不扫就不会上当;那些诱人的广告,不信就不会吃亏。这不,我这就把老陈手机里的那条信息给删了,顺手又给他装了个防诈骗软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