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茶香课堂体验
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窗,在茶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十几个年轻人围坐在茶桌前,目光专注地看着老师手中的青瓷盖碗——这不是某个茶艺馆的场景,而是江门某中学选修课的日常。带着清香的蒸汽袅袅升起,教室里弥漫着令人心安的茶香。
“你们看,注水时要沿着杯壁慢慢来。”茶艺老师的手法行云流水,碧绿的茶叶在热水中舒展身姿,“我们本地的陈皮普洱茶,第一泡通常不喝,叫做‘醒茶’。”坐在前排的晓琳凑近了些,她从未想过,平时爷爷在家泡的茶还有这么多讲究。
当茶香飘进校园
这门特别的课程已经开了两个学期。起初有家长不理解:“在学校里学泡茶?会不会耽误正课?”但负责课程设计的李老师有自己的看法:“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,学生们通过沏茶、品茶,反而能锻炼专注力。”他注意到,不少学生上完茶艺课后,做作业时明显更坐得住了。
晓琳就是很好的例子。以前的她总是手机不离手,现在却能在茶席前安静地坐上一个小时。“说来奇怪,每次闻着茶香,心里就特别平静。”她一边说着,一边熟练地用茶夹为同学们分茶,“这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。”
课程内容很丰富,从茶叶分类、茶具使用,到简单的茶席布置。学生们轮流担任“茶主人”,负责整个茶会的流程。这周叁轮到晓琳做主泡,她提前半小时就到教室准备,精心挑选了映山红作为茶席点缀。
茶汤里的学问
“你们尝尝这次泡的台山红茶,和上周的有什么不同?”茶艺老师引导大家细细品味。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,只听见轻轻的啜饮声。
“好像更甜一些?”一个男生不确定地说。
“对,而且茶汤更亮了。”另一个女生补充道。
晓琳小心地捧着茶杯,先闻香,再小口品尝。她发现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水温冲泡,味道确实大不相同。这种细微的差别,让她想起了语文课上老师讲解的古诗词——都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。
最让晓琳着迷的是茶道中的礼仪。奉茶时要双手捧杯,接茶时要轻叩桌面致谢。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,却让同学们之间的相处多了几分温柔。就连班上最调皮的男生,在茶席上也变得彬彬有礼。
随着课程深入,晓琳和同学们开始理解,品茶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。茶叶在热水中的浮沉,就像人生的起起落落;而茶汤从苦涩到回甘的过程,也让他们对“先苦后甜”有了更真切的体会。
最近晓琳在家里为父母泡了一次茶。妈妈惊讶地发现,女儿的手法居然如此娴熟。“这孩子比以前沉稳多了。”妈妈在家长群里这样分享。渐渐地,质疑的声音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家长询问课程什么时候能开放给更多年级。
窗外,木棉树开得正盛。教室里,一群年轻人在茶香中继续他们的特别课程。这缕茶香飘过千年,如今正浸润着新一代的心灵,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样的课堂会在更多地方出现,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在茶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