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州水会交流群,连州水利联谊社群
这几天在连州老城区喝茶,听隔壁桌几位老师傅聊起护城河整治的事。他们你一言我一语,说的都是河道清淤的门道,还有人掏出手机在群里分享现场照片。仔细一问,才知道他们都在一个叫“连州水会交流群”的圈子里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这个群最初就是几个老水利人建的。张工退休前在水利局干了叁十多年,去年夏天看见青年渠堵得厉害,便在微信上拉了个小群,把当年共事过的老伙计都请进来。没想到就像滚雪球似的,现在群里既有戴着草帽下田的农户,也有戴着安全帽的施工员,连学校地理老师都混进来了。
从线上讨论到线下行动
上个月连降暴雨,城西那段河道堆积了不少淤泥。群里凌晨叁点还在跳动消息提示——王大叔发了段视频:“这段水流不太对劲啊”,后面紧跟着李工长的语音:“明天我带铁锹过去看看”。第二天晌午,真就有七八个人自发到了现场,清理树枝杂草,还临时加固了边坡。这种说干就干的劲儿,让人看着心里暖和。
现在这个连州水利联谊社群已经成了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帮手。刘阿姨家田埂渗水,在群里问了一句,马上有人教她怎么用黏土补漏;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想了解本地水系分布,群里瞬间甩过来五六张手绘草图。这些图纸可是宝贝,上面标注的都是老水利人用脚板量出来的数据。
有时候觉得,这个群像是个不停生长的活档案。去年整理的防汛经验,今年就用在了叁村联防护堤上;前些天讨论的节水灌溉方案,转眼就在菜农老陈的田里试起来了。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,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。
最近群里在传阅一本发黄的笔记本,那是九十岁高龄的赵老爷子让孙子拍照上传的。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五十多年来连州每次汛期的水位变化。年轻人看着这些数字可能没啥感觉,但老水利人一眼就能看出门道——哪个年份该提前疏浚,哪段河道需要特别留心,都藏在这些泛黄的笔记里。
如今走在连州的河堤上,常能遇见群里的朋友。有时是退休的老工程师戴着老花镜测量水位,有时是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认识水文标尺。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母亲河,正被这群普通人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。而那个不停闪烁的微信群,就像河面上的粼粼波光,把大家的心意都连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