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威那里有站小巷,武威站边小巷位置
刚到武威那会儿,总听本地人提起“站小巷”这个说法。我琢磨着,这名字听着就带着股烟火气,像是藏着故事的地方。
第一次找站小巷费了不少劲。你说奇怪不,明明就在武威站旁边,可导航上怎么都搜不到确切位置。后来才明白,这地方啊,就得靠问。问了路口修自行车的大爷,他抬手一指:“喏,拐过这个红绿灯,看见那排老槐树没?后面就是。”
巷子里的时光印记
走进武威站边小巷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时空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是些低矮的平房,偶尔能看见木门上的铜环都生了绿锈。有家理发店还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,红白相间的转筒慢悠悠地转着,老师傅不紧不慢地给客人修面。
再往里走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卖烤馍的老板娘系着围裙,正从馕坑里取出金黄的馍饼。“咱这巷子可有年头了,”她边忙活边说,“打我记事起就在这儿,以前赶火车的人都爱来这儿买点吃的带着。”她说的这个武威站边小巷位置,确实方便了南来北往的旅客。
巷子中段有家老茶馆,竹帘半卷着,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。我要了杯叁泡台,坐在他们旁边听着。穿灰色夹克的老人抿了口茶:“这条武威那里有站小巷,最早是给车站职工住的,后来渐渐热闹起来。那时候啊,天不亮就能听见拉行李的车轱辘声。”
市井烟火最动人
傍晚时分,站小巷真正活泛起来了。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,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。卖酿皮的小摊前排起了队,老板娘麻利地调着料汁,辣椒油的香气飘得老远。
我注意到巷尾有家修鞋铺,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正一针一线地缝补一只皮鞋。他在这条武威那里有站小巷住了四十多年,见证了多少人从这儿出发,又回到这儿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修鞋了,”他推推眼镜,“可我守在这儿,总有人需要不是?”
天色渐暗,各家的灯火次第亮起。炒菜的滋啦声、电视的喧哗声、大人的呼唤声,交织成最平凡的生活画卷。站在巷口回望,武威站边小巷位置恰好能看到火车站钟楼的剪影,古今在这刻奇妙地交融。
也许这就是站小巷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不张扬,却实实在在地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。下次你若来武威,不妨也来找找这条巷子,听听它的故事,感受那份藏在市井深处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