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3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,附近临时女工哪里寻
这两天路过临安的老城区,总能看到一些提着工具包、蹲在街角等活干的妇女。她们中间有人搓着冻红的手指,有人不停张望着过往行人。忽然想起前几天邻居嘀咕的话:“这临安30元一次的女农民工到哪找?家里卫生间漏水急死个人......”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“30元一次”这个说法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现在买碗面条都要二十块,这点钱能请到人干活吗?后来才弄明白,这指的是些零碎小活——比如通个下水道、搬几件家具,或是擦两小时窗户。这些大姐多是附近县里来的,趁着农闲进城挣点油盐钱。
街头巷尾的等候
城西菜市场后门有个自发形成的零工市场。每天清晨六点,这里就聚满了等活的人。五十岁的李姐把工具袋垫在屁股底下坐着,袋子里装着抹布、橡胶手套和几样简单的家伙什。“早上能接到活最好,干完还能赶去别家。有时候帮着超市理货,有时去新小区做开荒保洁。”她撩起散落的头发,“都是叁十、五十的零钱,攒到晚上给孩子转生活费。”
问起怎么找活,几个正在啃馒头的大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。有的靠老主顾打电话叫,有的在小区布告栏贴服务纸条。穿着蓝布衫的王阿姨掏出老人机:“我儿子教我把‘附近临时女工哪里寻’写成短信,存在手机里,有人问就发过去。”这部掉漆的手机里,存着几十个装修工头、小区物业的号码。
说着说着,有个穿西装的小年轻过来问:“会贴防撞条吗?叁十块钱,两小时。”叁个大姐同时站起来,最后是个瘦高个跟着去了。剩下的人继续蹲在路边,像候鸟等着未知的迁徙。
叁十元背后的日子
在临安南门的出租房里,我见过她们住的地方。八平米的单间住着两家人,中间拉个布帘子。江西来的陈姐晚上去餐馆洗碗,白天接零活。“别小看这叁十块,够买叁天青菜呢。”她床底下塞着叁种工作服——保洁公司的蓝色制服,餐馆的围裙,还有自己准备的工地旧衣裳。
这些女农民工最怕下雨天。雨水顺着临时工棚的缝隙滴答落,就像她们心里发慌的节拍。没活干的时候,几个人就凑在便利店屋檐下打毛线,眼睛却时刻瞟着街面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雇她们的人。
有回见着个心急的雇主,对着两个女工比划:“你俩都来,活多!”她们小跑着跟上去,工具袋在腰侧啪嗒啪嗒地响。那种急忙忙的脚步声,听着让人鼻子发酸。
现在很多老小区都有这样的女工。她们会修电灯、通马桶,还能帮着老人挪家具。有次在桂花苑,我看见个大姐站在梯子上换灯泡,底下叁个老太太仰着头指挥:“左边点,再往右边拧拧!”那场景倒像是一家人。
要是你真想找她们帮忙,不妨去旧改小区转转,或者问问小区门卫。这些大姐干活实在,用完的抹布都拧得干干爽爽的。临走时,她们总会说:“做得不好您说话,下次还这个价。”声音轻轻的,带着点期盼。
路灯渐次亮起时,她们收拾工具准备回租住的屋子。明天拂晓,又会在某个街角看见这些身影——等着下一个叁十元,等着下一个让生活继续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