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乡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桐乡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
桐乡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刚传开时,我们小区几个家长在菜市场碰见都在摇头。王阿姨一边挑着青菜一边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,真不知道钱是怎么挣的。”她家儿子和那个初中生在一个学校,听说这件事后回家要钱买新款球鞋,被狠狠训了一顿。
其实刚听说桐乡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时,我也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。800块啊,我小时候一个月零花钱才五块钱,得攒多少年才能打这么一通电话?但后来了解到内情,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
这个初中生的父母常年在广州打工,一年就春节回来一次。孩子跟着奶奶生活,老人耳朵背,平时说句话都得扯着嗓子喊。那通天价电话,是打给叁年没见的妈妈。孩子后来跟班主任说,妈妈在电话里给他唱了小时候的摇篮曲,他抱着电话听着听着就哭了。
说实话,听到这儿我心里怪不是滋味的。现在很多家庭都这样,父母在外打工,孩子成了留守儿童。平时看着都好好的,可心里那份孤单,哪是视频电话能解决的?
通信公司后来了解到情况,把那800元话费退了一半。但退回来的钱,孩子让老师帮忙寄给了妈妈,说是给妈妈买件新衣裳。这事儿传到家长群里,原本指责的声音渐渐变成了沉默。
藏在数字背后的温度
想想也是,我们总习惯用金额来衡量价值,可有些东西真不是钱能算清的。那通桐乡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里,有孩子这叁年来憋在心里的所有话——学校运动会得了名次、第一次学会煮面条、夜里做梦吓醒了找不到人说话……
邻居李老师在学校教书,她说现在每个班都有十几个这样的孩子。表面上看什么都不缺,可眼神里的渴望藏不住。有个女孩在作文里写:“我宁可不要新书包,就想妈妈能来接我放学一次。”看得人心里发酸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老家表弟,他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。现在长大当了爸爸,说什么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。他在工地上搬砖,累是累点,但每天回家能抱抱女儿,他说这比什么都强。
桐乡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的故事慢慢传开了,倒成了很多家长反思的契机。我们小区最近组织了个“周末家长会”,让在外打工的父母能视频参与。虽然比不上面对面,但至少能让孩子多感受些父母的关心。
上周在小区门口,看见那个打天价电话的男孩正帮着奶奶拎菜。老人边走边摸孙子的头,孩子笑得很腼腆。或许,每个不同寻常的行为背后,都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渴望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