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品茶上课群,东营茶艺学习交流组
最近总听朋友提起,说咱们东营冒出不少爱喝茶的人,还组了个品茶上课群。这事儿听着新鲜,我就托人拉我进了群。没想到刚进去就被满屏的茶香给淹没了——不是真茶香,是那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热乎劲儿。
群里每天都有茶友晒自己泡的茶,从常见的龙井普洱,到些叫不上名字的小众品种。有个大姐特别热心,天天在群里分享怎么控制水温。“绿茶可不能拿滚水硬冲啊”,她总爱这么说,“得先把水晾一晾,八十来度最合适”。我开始还不信,回家试了试,同样的茶叶,温度对了,味道是真的不一样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,这个东营品茶上课群不光是线上聊得热闹,每个月还有线下活动。上周六我就去了他们办的茶艺课,就在黄河路那边的一个茶室。推门进去,十来个人围坐一圈,中间摆着全套茶具,有个老师正慢条斯理地讲解盖碗的使用技巧。
泡茶里的门道
老师姓陈,是个温和的中年人。他一边演示一边说:“拿盖碗得轻巧,叁个手指这样搭着,既稳当又不会被烫着。”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试,手腕总是不自觉地僵硬。陈老师笑了笑:“别着急,刚开始都这样,多练几次就顺手了。”他挨个走过来,轻轻调整每个人的手势,那耐心劲儿,让人心里暖暖的。
那天我们还学了怎么辨别茶叶的好坏。原来光看干茶就能知道不少信息——色泽是不是鲜亮,形状是否匀整,闻起来有没有异味。陈老师拿出两款铁观音让我们比较,一款是当季新茶,一款是存放不当的旧茶。这么一对比,差异立刻就明显了,新茶那股清香是旧茶比不了的。
说来也怪,自从加入这个东营茶艺学习交流组,我发现自己的生活节奏都慢下来了。以前喝茶就是抓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,开水一冲了事。现在倒是学会了慢下来,享受泡茶的每个步骤——温具、置茶、冲泡、斟茶,这一套流程做下来,心就静了。
群里有个退休的老教师,大家都叫他王老师。他特别懂茶文化,经常在群里讲些茶的历史典故。听他讲陆羽的《茶经》,讲唐宋时期人们怎么喝茶,感觉特别有意思。他说咱们现在用的泡茶方法,其实是明朝以后才普及开的。“每个时代的喝茶方式都不一样,”王老师说,“但喝茶的那份心境,千百年来都没变过。”
上个月,群里组织去一个茶友家品鉴他新收的白茶。那是个老小区,但一进他家门就闻到满屋茶香。他拿出叁个不同年份的白茶,我们都好奇地围过去看。有意思的是,年份越久的白茶,颜色反而越深,味道也越发醇厚。我们一边品茶,一边聊着各自的生活,从工作烦恼到家庭琐事,什么都能聊上几句。
这种氛围真的很特别,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。大家因为喜欢喝茶聚在一起,没有功利心,就是单纯地分享对茶的热爱。有时候谁遇到了好茶,一定会想着给群友们都带点尝尝;谁要是在泡茶时遇到了问题,在群里问一声,马上就能得到好几条建议。
现在这个东营品茶上课群已经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每周看看群里又有什么新活动,已经成为习惯。前两天还有个新加入的茶友在群里说,他从来没想过在东营能找到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茶友。这话说得真对,有时候好东西就在身边,只是需要有人带你发现。
茶这种东西,真的是越了解越觉得有意思。不光是味道上的差别,更多的是那种文化的沉淀。每次参加完活动回家,我都会琢磨今天学到的新知识,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次品茶时实践一下。这种持续学习、不断进步的感觉,让平凡的日常生活多了不少期待和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