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学生品茶上课,校园茶香伴读时光
茶香里的朗朗书声
清晨六点半,陇南山区还笼罩在薄雾里,王明同学已经背着书包走进校园。和别的学校不同,他们教室门口摆着几个竹篾簸箕,里面摊晾着翠绿的茶叶。这不是什么特色装饰,而是他们第一节语文课要用的教具。“今天我们学习《茶经》选段,大家先观察一下茶叶的形态。”李老师说着,给每个小组发下一小撮新茶。
教室里渐渐飘起若有若无的茶香。同学们传看着手中的茶叶,有的还凑近闻了闻。“原来我们平时喝的茶长这样啊!”坐在第叁排的女生小声说道。这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,而是陇南部分学校正在尝试的“品茶上课”模式。把当地特产融入日常教学,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氛围里学习知识。
茶叶在陇南人的生活中太常见了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清明前后上山采茶,但把茶叶带进课堂,还是头一回。数学课上,老师会用称茶叶来讲解重量单位;地理课上,老师会带着学生观察茶园土壤;就连英语课都在学习如何用英文介绍茶叶。这种教学方式,让抽象的知识突然变得触手可及。
“你们知道吗?这片小小的茶叶,从采摘到炒制要经过十二道工序。”劳动课上,来自茶农家庭的刘同学正在给大家演示如何炒茶。锅温不能太高,手法要轻柔,同学们围在灶台边,目不转睛地看着茶叶在锅中慢慢卷曲、散发出浓郁的香气。这节课结束后,每个同学都分到了一小包自己参与制作的茶叶。
课间休息时,同学们会泡上一壶茶,边喝边讨论功课。高二的张同学说:“以前总觉得学习和生活是两回事,现在发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。”他最喜欢在午后喝着茶看书,觉得这样注意力更集中。老师们也发现,自从推行这个模式后,课堂上打瞌睡的同学变少了。
校园里开辟的小茶园成了最受欢迎的角落。同学们轮流负责照料这些茶树,浇水、除草、记录生长情况。生物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在这里上课,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、土壤的营养成分。有次下雨天,他们干脆把课堂搬到走廊,听着雨声品茶,讨论茶叶中的成分对人体有哪些好处。
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了解家乡的特产,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。上周的作文课上,有同学写了篇《茶香里的童年》,把采茶的经历和古诗文结合起来,写得特别生动。语文老师说,这是她教书这些年来看过最真诚的作文之一。
傍晚放学时,几个同学还留在教室泡茶。他们说要把今天学到的茶叶知识整理成笔记,周末回家可以教给爷爷奶奶。窗外,茶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柔,就像这弥漫在校园里的茶香,轻轻包裹着每一个求知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