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木斯大学城学生暗号,佳木校区寻同窗密语
路过佳木斯大学城西侧小吃街时,我又看见那个穿深蓝色夹克的男生在报刊亭前徘徊。他第叁次抬手看表,手指在《环球时报》的展架上轻轻敲了叁下——这让我突然想起,叁年前我们系流传的那个“寻同窗密语”的暗号。
那时候刚搬进佳木校区,手机信号总在实验楼附近罢工。不知道是谁先发明的,用特定节奏敲击桌面或栏杆,就能在图书馆角落找到自己人。两短一长表示“老地方见”,叁长一短是“老师来了”,最经典的是用《致爱丽丝》前奏的节奏敲暖气管,意思是“后门烧烤摊集合”。
那些藏在日常里的信号
记得有次在阶梯教室等选修课,前排女生突然把帆布包从右肩换到左肩。不到五分钟,她旁边叁个同学陆续收拾东西离开。后来才听说,那是系里同学自创的“紧急撤离”信号——那天随堂测验的答案还没背熟呢。
食堂二楼靠窗的座位底下,现在还能找到几处褪色的马克笔痕迹。画叁角形代表“此处奥颈贵颈满格”,画星星则是“推荐今日特供菜”。去年装修时,工人们对着墙角的奇怪符号发愣,我们却相视而笑——那些看似涂鸦的图案,记录着多少人赶论文的深夜和讨论小组作业的午后。
最绝的是生物系的姑娘们。她们把不同颜色的发绳系在书包带上,红色代表“正在赶实验报告勿扰”,绿色是“可以约饭”,黄色则是“求助!需要带杯奶茶回实验室”。这种无声的交流方式,至今还在跨年级流传。
你说现在人人都用手机,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暗号?就像那天在报刊亭前的男生,他完全可以直接打电话。但有些默契,偏偏就藏在看似多余的举动里。后来果然看见个扎马尾的姑娘跑过来,两人对着杂志架笑笑,转身汇入人群。我猜他们约定的,应该是比见面更重要的事。
这些年在佳木斯大学城的学生暗号不断演变,从敲击声到物品摆放,从图案到颜色。每当新生入学,总能在篮球场边的布告栏发现些新记号。或许明年会出现更隐蔽的交流方式,但那个穿深蓝夹克的男生让我确信——有些联结,从来不需要明说。
夜色渐浓时,我又经过实验楼。听见有人用钥匙轻轻敲着楼梯扶手,断断续续的声响像是摩斯密码。这大概又是某个小团体新发明的佳木斯大学城学生暗号吧,在偌大的校园里,为相似灵魂留下专属的接引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