句容品茶上课工作室,句容品茶学习交流空间
最近路过城东,发现新开了一家挺特别的地方——句容品茶上课工作室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还愣了一下,这不就是个喝茶的地儿吗?怎么还带上课的?抱着叁分好奇七分疑惑,我推开了那扇原木色的门。
门内完全是另一番天地。没有传统茶庄那股子严肃劲儿,倒像走进朋友家的客厅。几个年轻人正围坐在长桌前,有个姑娘不小心把盖碗掀翻了,旁边戴眼镜的男生赶紧递纸巾,大家都笑作一团。穿着亚麻衫的老师不紧不慢地走过去:“没事,我第一次泡茶时直接把壶盖摔地上了。咱们这儿啊,就是让大家轻松学茶的地方。”
原来茶可以这么喝
我找了个角落坐下,看见老师正在教大家闻香。有个大姐凑近闻了闻,突然“咦”了一声:“这和我平时喝的龙井味道不一样啊!”老师笑了,顺手又拿出两个杯子:“来,对比着闻闻。同样是龙井,这份是机制茶,这份是手工炒的,能闻出区别吗?”
说来也怪,经他这么一提醒,我还真闻出了不同。机制茶的香气直冲冲的,而手工茶的香味是慢慢散开来的,像花开一样有层次。老师接着说:“喝茶这事儿吧,急不得。就像咱们这个句容品茶学习交流空间,重点不在‘上课’,而在‘交流’。”他顺手给每个人斟上一小杯,“好茶自己会说话,咱们要做的就是安静地听。”
在句容品茶上课工作室待的时间越长,越觉得这里不像个教室。没有固定的课表,大家随到随学;没有考试,泡坏了重来就是。上周来了个退休的王阿姨,她说子女都在外地,以前整天在家看电视,现在每周都来这儿,不仅学会了泡茶,还认识了年纪相仿的茶友。“这儿比老年大学自在,”她一边温杯一边说,“老师从不嫌我们问题多,有时候聊着聊着,一下午就过去了。”
我特别喜欢他们那个开放式茶席的设计,谁都可以上去露一手。记得有个腼腆的小伙子,第一次来时话都不敢说,上周居然主动给大家泡工夫茶。虽然手法还生疏,水线断断续续的,但没人笑话他。相反,每个人都认真品他泡的茶,真诚地给出建议。这种氛围,在别处真的很少见。
慢慢地我明白了,句容品茶学习交流空间之所以让人愿意一来再来,不只是因为茶好,更是因为这里有种特别的温度。现代人太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了——放下手机,面对面坐着,聊聊天,品品茶,让时间慢下来。老师有句话说得特别在理:“茶嘛,本来就是给人喝的。太把它当回事,反而喝不出真滋味。”
如今我已经是那里的常客了。有时候带着问题去,有时候什么都不为,就是想在那坐坐。看着新来的学员从手忙脚乱到从容淡定,看着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人因为一杯茶坐在一起,忽然觉得,这个看似简单的空间,其实在做着很了不起的事。它让古老的茶文化重新变得生动可亲,让每个推门进来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