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州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茶室交流活动
窗外梧桐叶沙沙响着,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木桌上。七八个年轻人围坐一圈,面前的白瓷杯里飘出缕缕茶香。穿格子衬衫的男生小心翼翼端起茶杯,先闻了闻,又轻轻啜了一口:"这和我们平时喝的奶茶真不一样。"
这里是汝州学生品茶工作室每周五下午的日常。起初只是几个爱喝茶的同学凑在一起分享茶叶,没想到慢慢聚集了这么多人。法学院的大叁学生小林是发起人之一,她边说边给大家续上刚泡的龙井:"上学期我们在活动室尝了六种茶,从铁观音到正山小种,后来发现好多同学都想了解茶文化。"
茶香里的新发现
机械工程专业的王同学原本只喝碳酸饮料,第一次来纯粹是陪室友。现在他不仅能分辨出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汤色泽,还学会了基本的冲泡技巧。"挺神奇的,"他挠着头笑说,"原来总觉得喝茶是长辈的事儿,自己试过才发现,静下心来泡壶茶,比打游戏还解压。"
工作室角落放着同学们自发带来的各式茶具:一把养得油亮的紫砂壶,几个手绘青花盖碗,还有从老家带来的土陶茶杯。每次活动都能看到新面孔,有时会有老师路过,也忍不住加入喝两杯。文学院的李教授上次还特意带来安溪铁观音,教同学们如何用"关公巡城"的手法均匀分茶。
外语系的张同学最近正在研究宋代点茶法。她小心翼翼地将研膏茶末放入茶盏,慢慢注入热水,用茶筅快速搅动:"你看,这泡沫就像现代咖啡的拉花,古人喝茶也这么讲究。"她手腕轻快地转动着,白色沫饽渐渐浮现出细腻的纹路。
汝州学生品茶工作室成了校园里特别的存在。没有严格的考勤,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,只有对茶的好奇和喜欢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几个同学下课匆匆赶来,放下书包就围到茶桌旁;也有人安静地坐在窗边,边品茶边看书,偶尔抬头加入讨论。
上个月,他们试着办了次"盲品会",用不同产地的红茶让同学们猜品种。结果让人哭笑不得,最常喝的滇红反而最少人被认出来。"这说明我们还要多练习啊,"小林笑着往茶壶里添水,"不过错了也没关系,重要的是我们又开始用心体会茶的味道了。"
随着天气转凉,最近的活动更受欢迎了。捧着温暖的茶杯,聊着课堂上的趣事,或者什么都不说,只是静静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。茶香袅袅中,午后的时光变得柔软而悠长。有同学开玩笑说,这比在宿舍刷手机有意思多了,至少能喝到真正的好茶。
学子茶室交流活动不知不觉已办了半年。虽然器材简单,场地也不大,但每次准备新茶叶时,大家还是会像孩子期待糖果般兴奋。下个月他们打算尝试调配属于自己的花果茶,几个同学已经开始搜集配方了。茶香还在继续飘散,就像青春的故事,总有新的篇章等待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