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山火车站小巷子,火车站旁的小街景
每次走出乳山火车站,我都习惯性地往右边那条小巷里钻。倒不是急着去哪儿,就是觉得那条巷子有种特别的魔力,像老朋友的招手,让人忍不住想过去溜达溜达。
巷口总停着几辆等客的叁轮车,老师傅们坐在车座上聊天。有次我问其中一个师傅,这巷子叫什么名字。他挠挠头笑了:"就叫车站巷呗,大家都这么叫。"确实,这条没有正式路牌的小巷,在本地人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名字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往里走个十来米,世界就完全不同了。火车站广场上旅客匆匆忙忙,这儿却是慢慢悠悠的。修鞋的老王在店门口摆弄着锥子,看见熟人就点点头;旁边理发店的红白转筒不停旋转,玻璃门上贴着"剪发十五元"的字样。最香的是那家烧饼铺子,老远就能闻到芝麻和面粉烤熟的焦香。老板总是一边擀面一边和顾客唠嗑:"今天的韭菜新鲜着哩!"
我特别喜欢下午四点左右的乳山火车站小巷子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青石板路面染成暖黄色。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跑过,书包上的挂件叮当作响。住巷尾的李奶奶会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择菜,偶尔抬头看看天,像是盘算着晚上该做几个菜。
这条小巷子和火车站就隔着一堵墙,却像两个世界。墙那边是来来往往的陌生面孔,拖着行李箱,看着时刻表;墙这边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,谁家今天吃什么,谁家孩子考了多少分,大家都门儿清。有时候想想,这条小巷子就像是火车站这块大招牌后面藏着的真实生活。
那些擦肩而过的故事
当然,火车站旁的小街景也少不了匆匆过客。有天傍晚,我看见个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站在巷子里发呆。烧饼铺老板递给他一个热乎乎的烧饼:"先垫垫肚子吧,找旅馆往那头走。"年轻人接过烧饼,脸上的茫然慢慢化开了。
还有次遇到一对老夫妻,拿着旧照片在巷子里比划。原来他们叁十年前在这附近住过,这次特意来找找记忆中的地方。"那棵梧桐树还在呢!"老太太摸着树干,眼睛亮亮的。虽然很多店铺都变了,但巷子的格局还在,足够唤醒那些沉睡的往事。
在这条小巷子里,时间的流速变得很奇妙。早上七点,它跟着城市的节奏苏醒;中午十二点,它有自己的午休时间;到了晚上九点以后,它又早早进入梦乡,只留下几盏昏黄的路灯,陪着晚归的旅客走过最后一段路。这种节奏,在大城市里是很难找到的。
其实乳山不是什么旅游城市,这条乳山火车站小巷子就更不起眼了。它没有网红打卡点,没有装修精致的小资咖啡馆,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条巷子。但正是这种普通,让它格外真实。修鞋摊、理发店、烧饼铺、小卖部……这些看似平常的店铺,串起了附近居民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。
巷子中段有棵大槐树,树下总有几个下棋的大爷。他们的棋盘放在石墩上,周围经常围着一圈人观战。偶尔有火车经过,轰隆隆的声音也打扰不了他们的专注。倒是我们这些路人,会被突然的汽笛声吓一跳,然后相视而笑。
记得有回夏天,我在巷子里的便利店买水,遇到个问路的大学生。他说要去坐高铁,却走反了方向。指完路后我们聊了几句,原来他是乳山人,在南方读书,这次是放假回家。"每次回来,最先看到的就是这条小巷子,"他笑着说,"看到它,就知道真的到家了。"
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是啊,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对很多人来说,可能就是家乡的第一个拥抱,或是最后的挥手。它见证了多少归来和离去,收藏了多少相逢和告别。
现在的城市建设这么快,很多老街道都消失了。所以每次走进这条乳山火车站小巷子,听见熟悉的家常话,闻到熟悉的饭菜香,心里都会格外踏实。它就像个老朋友,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,它总在那里,保持着最朴素的样子,守护着最寻常的温暖。
也许有一天,这条小巷子也会改变模样。但至少现在,它还在那里,在火车站的旁边,安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。而那些曾经在这里走过的人,都会记得——在乳山火车站旁边,有条普普通通的小巷,那里飘着烧饼的香味,响着邻居的招呼声,收藏着一段段温暖的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