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自火车站附近站街,车站周边街巷见闻
傍晚时分,我路过蒙自火车站,夕阳把站前广场染成橘红色。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匆匆走过,小卖部老板娘正收拾着门前的塑料凳。就在广场西侧那条小街上,我遇见了推着小吃车的李大姐。
她的叁轮车上挂着“蒙自米线”的牌子,锅里的汤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“刚出站的来一碗?热乎的!”她边擦汗边招呼着。我正要找地方填肚子,便在她临时支起的小桌前坐下了。
车站旁的小街光景
这条街不长,却挤满了生活。修鞋匠老陈在梧桐树下摆了二十多年摊,他说看着火车站从两层小楼变成现在气派的模样。“以前哪有什么出租车,都是叁轮车在拉活。”他缝着鞋底,头也不抬。五金店老板在门口和邻居下象棋,收音机里放着滇剧。这些街坊的声音混着火车到站的广播,成了这条街独特的背景音。
李大姐给我端来米线时,顺手给隔壁文具店的小孩塞了颗糖。“我们这些在蒙自火车站附近站街做生意的,都像一家人。”她撩撩头发笑道。文具店老板娘听见了,隔着马路喊:“李姐,留两碗米线,我关店了过去拿!”
正说着,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姑娘犹豫地走过来问路。李大姐放下勺子,仔细给她指了去汽车站的方向,还提醒她末班车的时间。“经常有人问路,”她转身对我说,“在这呆久了,闭着眼睛都能说清每条巷子通到哪儿。”
巷子深处的老手艺
吃完米线,我顺着李大姐指的路往巷子里走。这条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,墙角的青苔湿漉漉的。忽然闻到一股烤饵块的香味,顺着味道望去,七十多岁的杨奶奶正在自家门槛上烤着饵块。
“年轻时就在这儿住咯。”杨奶奶说话慢悠悠的,手上的动作却利索。她说这条巷子原来叫“车站巷”,因为直通火车站后门。“那会儿巷口还有个剃头摊子,现在没了。”她翻动着饵块,炭火映得她满脸红光。
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是刘师傅在他的自行车修理铺忙活。铺子小得转个身都难,墙上挂满了各种零件。“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少了,”他拧着螺丝,“但老街坊还是爱来我这儿。”正说着,一个快递小哥推着爆胎的电瓶车进来,刘师傅顺手递给他一杯茶:“等着,十分钟就好。”
车站周边街巷见闻就是这样,看似平常,却藏着许多这样的故事。这些在火车站附近生活工作的人,组成了这个独特的社区。
天色渐暗,我往回走时又经过李大姐的小摊。她正在收摊,把桌椅一件件搬上车。“明天还来吗?”我问。她笑了笑:“来呀,十几年了,风雨无阻。”这时火车站传来列车离站的汽笛声,她抬头听听:“这是去昆明的车,准时发车了。”
路灯一盏盏亮起来,把街道切成明暗相间的片段。小超市的霓虹灯闪了几下,彻底亮了。五金店老板收起了棋盘,修鞋匠老陈正在整理他的工具箱。这些在蒙自火车站附近站街经营的小生意,构成了车站周边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
我走出巷口时回头望,火车站大楼的灯光温柔地亮着,而那些小街巷里的灯火,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夜色中。也许明天,这里又会迎来新的旅客、新的故事,但那份熟悉的烟火气,始终萦绕在蒙自火车站的每条街巷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