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晋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
这几天在晋州的朋友圈里,总能看到同一个消息在刷屏。不少家长都在转发一条活动通知,内容大概是晋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一场户外实践。刚开始看到“晋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”这个说法,我还琢磨着,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安排呢?能让这么多孩子一起参与,时间还卡得这么准。
后来一打听才明白,原来这是本地几所学校联合组织的农耕体验。眼下正值秋收,县城周边的农田里,稻子黄澄澄一片,看着就喜人。组织老师说,现在很多孩子分不清韭菜和麦苗,这哪行啊?得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泥土,感受一下粮食是怎么来的。
田间课堂的生动一课
周六早上八点,活动准时开始。将近百名学生按班级分成了若干小组,每组分到一小块稻田。起初,孩子们还有点拘谨,城里来的学生更是站在田埂上犹豫,不知该从哪儿下脚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小声嘀咕:“这泥巴会不会很脏啊?”旁边的老农听了笑呵呵地说:“孩子,粮食就是从这‘脏’泥巴里长出来的哩!”
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,学生们陆续走下田地。刚开始手法生疏,动作笨拙,不是割得太浅,就是差点割到手。但在农民伯伯手把手的指导下,慢慢就熟练起来了。有个扎马尾辫的女生特别认真,弯腰割稻的姿势有模有样,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她直起腰歇口气时说:“真没想到,我们每天吃的米饭,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到碗里。”
说实话,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群孩子,我突然觉得,这样的实践课比坐在教室里背书管用多了。知识不再停留在课本上,而是变成了手上的触感、鼻尖的味道和身体的记忆。
中间休息时,学生们围坐在田埂上,拿出自带的水壶喝水。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举着刚割下的稻穗,兴奋地跟同学比划:“看我这个,穗子特别饱满!”旁边的同学不服气,也举起自己割的:“我的这把才叫好呢!”这种单纯的快乐,在城市的游乐场里是很难体验到的。
叁小时过得飞快,到了收工的时候,每个小组都有了不错的收获。虽然大家身上沾了泥点,脸上带着疲惫,但眼睛里都亮晶晶的。带队老师点了点人数,确认参加晋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活动的学生一个不少,这才放下心来。
回去的路上,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今天的见闻。有人说终于知道什么叫“粒粒皆辛苦”,有人计划着要把今天的故事写进作文里。听着这些对话,我不禁想到,也许教育的本质,就是把知识变成生命中真切的体验。就像这次晋州学生百人叁小时活动,虽然时间不长,但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种子,可能会发芽生长很久很久。
组织活动的老师透露,以后还会继续开展类似的项目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走出教室,走进自然。毕竟,有些课,确实只能在田间地头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