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阳小区上课约茶,莱阳小区授课品茶邀约
最近听朋友提起莱阳小区上课约茶的事儿,可把我给听懵了。上课就上课,喝茶就喝茶,这两件事咋还凑一块儿了?怀着满肚子好奇,我决定去亲眼瞧瞧。
穿过开着紫藤花的小区拱门,还没走到活动室就先闻见茶香。推门进去,只见十来个人围坐在长桌前,有位穿亚麻衬衫的大叔正端着白瓷杯示范闻香姿势。桌上摆着叁泡不同的凤凰单丛,旁边居然还立着块白板,上面写着茶叶发酵程度与香气类型的对应关系。
茶香里的学问
负责茶艺指导的陈老师放下茶壶,笑着跟我解释:“咱们这儿不搞填鸭式教学。比如现在泡的这泡蜜兰香,大家先尝后学,记住这个味道再讲栽培工艺就特别好理解。”坐在斜对角的王阿姨接话:“可不嘛!上回学碧螺春的揉捻手法,老师直接带来鲜叶让我们亲手试,比看视频强多了。”
穿着校服的高中生突然举手:“陈老师,您刚才说水温85度,可我家里烧水怎么判断温度呀?”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。陈老师不慌不忙从茶席底下掏出温度计:“其实有个土办法,水烧开后揭开盖晾两分钟就差不多。要是讲究些,这种电子温度计也就二十来块...”
我看着他们用盖碗轮流练习冲泡手法,突然明白这种教学方式的妙处。没有人正襟危坐,提问随时可以打断讲解,空气里始终浮动着茶香和轻声交流。那个总在小区遛狗的退休李教授,正给新来的邻居演示如何持壶分茶,脖颈上还挂着老花镜——刚才他分明还在本子上记茶叶产区海拔呢。
茶汤连接邻里情
第叁次参加活动时,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。每次茶歇的十五分钟里,大家很自然地分成几个小圈子。靠窗的那桌在讨论怎么养好紫砂壶,门口几位年轻妈妈交换着育儿经验,而角落里的张工程师正在给几个茶友看阳台改造方案。这种莱阳小区授课品茶邀约,不知不觉成了邻里交往的枢纽站。
陈老师悄悄告诉我,最初只是应物业邀请开个茶知识讲座,没想到大家特别热衷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。“现在每次都有新面孔加入,上周还来了对法国夫妇,说是被茶香吸引过来的。”他边说边往我的品茗杯里续上金骏眉,“其实很多人表面是来学茶艺,实际是渴望交流。你看老周,老伴去世后整天关在家里,现在可是我们这儿的铁杆茶友。”
窗外传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喧闹声,斜阳把茶桌照得泛暖。看着杯中透亮的茶汤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街坊四邻串门聊天的日子。这种莱阳小区上课约茶的形式,竟在不经意间重建了那种温暖的邻里关系。现代人总抱怨社区冷漠,或许我们缺的不是相遇的机会,而是这样一张飘着茶香的桌子。
临走时发现宣传架上多了不少新主题:周叁的居家插花课,周五的阳台种植分享会...物业小张正在更新活动预告,转头问我:“下期教冷泡茶技法,您来吗?”我翻开手机查了查日程,郑重地在报名表上签下名字。茶香还在舌尖回甘,心里已经盼着下次相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