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彦淖尔私人外卖工作室,巴彦淖尔专属外送工坊
这两天路过小区后街,发现新开了家挺特别的店——巴彦淖尔私人外卖工作室。墨绿色招牌底下总停着几辆保温箱特别厚实的电动车,有个系围裙的小哥正弯腰核对订单。说来也巧,我刚搬来这城区半年,正愁找不到合胃口的外卖。
推开玻璃门时铃铛响了叁声。前台姑娘从电脑前抬头,笑盈盈递来张菜单:“先生第一次来?我们家和普通外卖不太一样。”我接过来一看,招牌菜写着“河套慢烤羊肋排”,旁边标注着需要提前叁小时预定。转头看见墙上营业执照,注册名竟写着“巴彦淖尔专属外送工坊”,和门口招牌差了几个字。
定制服务的温暖体验
老板娘正好从后厨出来,围裙上沾着些许面粉。“两个名字都是我注册的,”她边擦手边解释,“工作室接预定订单,工坊做即时配送。您要是现在想吃点什么,今天刚炖了盐池羊肉。”说着掀开保温柜,浓郁的香气立刻扑了出来。那锅汤里浮着金黄的油星,羊肉块颤巍巍冒着热气。
后来混熟了才知道,老板娘家在河套平原养了二十年羊。去年女儿考上大学,她索性把老家厨房搬来了城里。“现在年轻人总吃料理包,可惜了咱们本地的肉。”她说着往我饭盒里多加勺汤,“配送范围就叁公里,远了肉质会受影响。”
有回下大雨,我试着在微信上问还能不能送。那边很快回复:“雨太大骑手不安全,您要是着急,可以来自取,送您份自制酸奶。”到店看见老板娘正给骑手发姜茶,手机架在充电座上,屏幕显示着十几个待处理订单——都是熟客在问雨停后能否补送。
食材背后的烟火人情
他们家的烤羊排要提前腌足六小时,用的都是苏尼特羊后腿。有次我赶上午休时间去取餐,瞥见后厨案板上堆着新鲜的黄萝卜,旁边搪瓷盆里正醒着面团。“今天做稍麦,”厨师探头笑道,“河套面粉揉叁遍才够筋道。”玻璃门上凝着水蒸气,外头等单的骑手在树荫下核对地址,保温箱的扣带勒在他肩头,留下道深深的印子。
入冬后我成了常客,有回碰上供应商来送货。穿蒙古袍的大叔卸下泡沫箱,箱沿结着霜花。“零下二十八度冻的,”他操着方言比划,“现在这条路我每周跑叁趟。”老板娘边签单边念叨:“昨天有个老顾客搬家到城南,还专门坐车回来取餐呢。”
冬至那天特别冷,我收到个系着红绸带的保温袋。打开看见手写卡片:“送份自家做的奶皮子,天冷注意保暖。”铝盒里的奶皮子还温着,尝得出沙葱和炒米的香气。手机震动,外卖群里正在分享各家腌酸菜的方法,有人发了段揉面视频,面团在指缝间发出噗噗的轻响。
昨晚加班到九点,突然特别想吃那家的羊肉面片。下单时备注“多放香菜”,送达时发现汤盒另外密封着,面片单独装在烫手的砂锅里。骑手小哥从口袋掏出个独立包装的香菜袋:“按您要求分开装的,现在拌刚好。”楼道声控灯暗下去那刻,我站在门口听见他电动车驶远的声音,保温箱在夜色里反射着零星的光。
今早路过看见店门前堆着纸箱,老板娘正蹲着拆包裹。“进了一批新餐盒,”她抬头招呼我,“保温效果能多两小时。”晨光落在那些银色的包装上,有个帮工正在往电瓶车筐插新鲜芦苇——说是要让餐盒带着草香配送。玻璃门开合间,听见后厨传来剁馅的节奏,像某种轻快的鼓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