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,洪江茗茶海选个性工作坊
洪江这地方,说起喝茶可是有讲究的。前两天路过老街,看见新开的"洪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"招牌,心里还挺纳闷——现在喝茶都整得这么正式了?
推开木门进去,迎面是个穿着亚麻衫的小伙子。他一边烫着茶具一边说:"咱这儿跟别家不同,客人可以带自己的茶叶来切磋。上周有个老师傅拎着叁十年普洱过来,愣是把我们镇店之宝比下去了。"墙边的博古架上摆着各式茶罐,紫砂的、陶瓷的、竹制的,倒像是进了茶叶博物馆。
茶香里的个性空间
往巷子深处再走百来步,"洪江茗茶海选个性工作坊"又是另一番光景。店主是留着齐肩卷发的姑娘,她正在给客人的桂花乌龙配茶点:"我们讲究量身定制,比如这壶茶就搭了手作的山药糕,消解涩味正好。"
工作坊里能看见年轻人用盖碗冲泡凤凰单丛,手法生涩却认真。有个女孩告诉我,她在这儿学会了第一泡要顺时针注水:"原来总觉得茶道高深,现在发现就像煮泡面,火候到了自然香。"这话把旁边巡场的老师傅逗得直捻胡子。
这两家店隔着青石板路对望,倒成了有趣的对比。工作室那边偶尔传来激烈的讨论声,像在辩论赛事;工作坊这边却总飘着轻音乐,有时还混着烤点心的奶香。但共同的是,茶汤倒入品茗杯时,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安静下来。
现在周末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有人拎着锡罐从工作室出来,转身又钻进工作坊找配套茶具。两家主理人偶尔还会互相推荐客人,工作室觉得需要精进技艺的,就建议去工作坊系统学习;工作坊遇到追求极致的茶客,便引荐到对面切磋。
暮色渐浓时,两家店铺的灯笼同时亮起。透过木格窗能看到,工作室里有人在比对不同山场的岩茶,工作坊那边则聚着叁五人尝试调配新式茶饮。蒸腾的水汽裹着茶香漫过窗棂,整条巷子都浸在醇厚的滋味里。
或许这就是洪江茶文化的新芽——既留住了传统品鉴的严谨,又长出了个性表达的枝桠。就像此刻在工作室认真记录茶汤色泽的老人,与在工作坊尝试用冷萃法处理普洱的年轻人,他们杯中的温热,都流淌着同一条名为传承的河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