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苏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乌苏夜间小巷何处寻
这两天路过老城区,发现好多巷子都装上了明晃晃的路灯,把以前那些黑黢黢的角落照得透亮。忽然就想起前阵子有人念叨的“乌苏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”,这话听着挺有意思,好像带着点说不清的失落。
要说乌苏的夜巷子啊,十年前可不是现在这样。那时候南门批发市场后头连着七八条窄巷,晚上九点过后才真正活泛起来。炒面摊子支起冒着白气的灶台,五金店老板把最后两箱货搬进店里,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。还有几家裁缝铺亮着昏黄的灯,老太太踩着缝纫机给街坊改裤脚,那声音踏踏实实的,像夜晚的心跳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我特别记得有家卖馕的维吾尔族大叔,他的烤炉总是摆在巷子拐角。晚上十点多了,他一边拍打着面团一边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聊天:“白天太热嘛,晚上舒服。”刚出炉的芝麻馕烫手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隔壁修鞋的张师傅收摊前,总会拎着保温杯来找大叔聊会儿天,两个不同民族的人,在巷子里用简单的词语比划着,偶尔发出爽朗的笑声。
现在这些巷子倒是亮堂了,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去年改造时把那些临时摊位都清了,墙面刷得雪白,还划了整齐的停车位。晚上走过时,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光洁的地面上回响。有个老住户摇着扇子说:“整齐是整齐了,可没人气儿啊。”确实,如今想找那种热热闹闹的巷子生活,还真得费点心思。
不过要说乌苏夜间小巷何处寻,倒也不是完全没踪迹。城东那片还没改造的老社区,偶尔还能遇见点过去的影子。上周我晚上八点多穿过建设路那片老巷子,看见几个小朋友在玩跳房子,旁边老太太坐在马扎上摘菜,准备明天的早饭。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热闹,但这份日常的温馨,总算保留了几分夜巷子的味道。
其实想想,大家念叨“乌苏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”,未必真是要找回那个黑暗拥挤的巷子。可能更多是怀念那种邻里之间擦肩而过时随口打个招呼,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晚上饿了出门走几步就能买到热腾腾的宵夜——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,才是夜巷子真正的灵魂。
现在城市总在变亮变宽,但那些温暖的、属于普通人的夜晚,应该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。或许在某个转角,在某条尚未被改造的小巷,我们依然能找到让心灵停泊的角落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即便巷子变了样,还是有人不时问起乌苏夜间小巷何处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