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民乡镇可约全国空降,可约空降新民乡镇全国
今天刷朋友圈时,看到老家表哥发了张田间地头的照片,配文特别有意思:“咱这新民乡镇可约全国空降,城里人周末都往这儿跑!”我盯着这句话愣了会儿神,现在的农村变化真大啊。
记得小时候跟爸妈回新民,最愁的就是交通。下了大巴还得走五六里土路,赶上雨天,鞋底能沾叁斤泥。现在完全不同了,水泥路直接修到田埂边,城里朋友开车来玩,导航直接定位到我家门口。这种变化,用表哥的话说就是“可约空降新民乡镇全国”——不管你在哪个城市,周末想换个环境,订张票就能来。
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请进来”
以前村里人见面都问“啥时候进城”,现在反过来了,城里亲戚总打听“啥时候能去你那儿住两天”。表哥把老房子改成了民宿,没想到特别受欢迎。他说现在人追求的不是豪华,而是推窗见山、枕水而眠的感觉。上个月还有对北京夫妻,专门跑来就为听半夜的蛙声。
这种转变挺让人感慨的。现在的新民乡镇,确实配得上“可约全国空降”这几个字。公路网四通八达,快递物流直通村里,连 WiFi 信号都比城里某些咖啡馆强。朋友上次来玩,抱着笔记本在枣树下开了两小时视频会议,结束后摘俩柿子吃,羡慕得他同事直问这是哪个度假村。
变化最大的还是乡亲们的观念。隔壁李嫂开了农家乐,最开始只会做家常菜,现在居然研究起不同地方的客人口味。她说广东来的喜欢喝汤,四川来的要多放辣,上海客人最在意蔬菜是不是现摘的。“得让全国空降来的朋友吃得舒服,下次还想来。”
乡土味儿成了香饽饽
现在的新民,春天有人来挖野菜,夏天来钓小龙虾,秋天摘苹果,冬天还能围着火炉吃冻梨。这些我们小时候习以为常的东西,在城里人眼里都成了宝。上次有个深圳姑娘,第一次看见驴拉磨,举着手机拍了半小时视频。
王大叔的果园搞采摘活动,没想到最受欢迎的反而是他随手编的草蝈蝈。城里孩子没见过,抢着要。现在他干脆开了个小班,教游客用玉米皮编小动物,材料没花几个钱,反而成了特色项目。
这种“可约空降新民乡镇全国”的便利,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赵婶做的酱菜以前只能送邻居,现在女儿在网上开个小店,最远卖到过海南。她说每次打包时都在想,这瓶酱要坐飞机了,比她自己走得还远。
当然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。前阵子来个上海阿姨,看见院里散养的鸡特别激动,非要买只活的带回去。最后好不容易说服她,改买真空包装的土鸡蛋。
夜深了,翻开表哥今天新发的照片——夕阳下的稻田像镀了层金,几个年轻人正在体验收割。他在这条动态里又用了那句话:“新民乡镇可约全国空降”。我想,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交通便利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邀请。现在的乡村,终于能和城市平起平坐地对话了。
窗外传来几声狗吠,混合着隔壁电视的声音。这种鲜活的生活气息,大概就是越来越多人选择“空降”到乡镇的原因吧。毕竟,钢筋水泥里长不出带着露水的黄瓜,也晒不出满是阳光味道的棉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