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敦煌汉子常走的小巷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7:49:00 来源:原创内容

街角飘来的羊肉香

傍晚六点半,老陈蹬着二八大杠拐进沙州市场后身的巷子。车轮压在青石板上咯噔作响,他却像回了自己家客厅般自在。这条宽不过叁米的窄道,两侧土黄色墙面斑驳脱落,晾衣绳横七竖八架在半空,飘着刚洗好的工装。

"哟,陈师傅今天来得早!"拉面馆王老板正往门口泼水降温,水花在干燥空气里瞬间蒸出带着土腥味的白汽。老陈把自行车往墙根一靠,熟门熟路掀开某家挂着蓝布帘的门脸。不足二十平的空间里,四个男人正围坐着揪片子,面片摔进羊肉汤的声响格外清脆。

这条被游客称为"苍蝇馆子集合地"的巷道,本地人管它叫"解乏巷"。开出租的张师傅刚交班,工作服领口还别着微信收款码;壁画临摹师小李指甲缝里沾着矿物颜料;修了四十年乐器的周大爷提着半壶散酒。不同行当的人挤在条凳上,筷子却都往中间那盆胡羊焖饼里伸。

青砖墙上的旧时光

巷子深处有家不打招牌的理发店,推门能听见老式转椅的吱呀声。74岁的刘师傅用剃刀给客人修面,毛巾是从消毒柜里现取的,带着蒸腾的热气敷在脸上。"你这白头发又多了啊。"他对着常来的中学老师念叨,剪刀在指间翻飞时,墙上的影子像极了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手势。

往西走百来步,某扇绿色木门后藏着全城最后一家磁带店。老板娘坚持用双卡录音机放《丝路花雨》选段,偶尔有年轻人举着手机进来拍摄,她也不阻拦,只管低头擦拭那排泛黄的磁带盒。下岗后在此修鞋的老马说,每到黄昏时分,夕阳会把整条巷子染成莫高窟壁画里的赭红色。

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,恰是敦煌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最真实的模样。没有游客喧嚣,不必端着架势,胡杨木桌子被胳膊肘磨得发亮,粗瓷碗里的杏皮水永远管够。

月光下的秦腔梆子

入夜后的巷道反而更热闹些。某家歇业的杂货店门口,几个影子借着路灯在水泥地上画出奇特的图形。"这招白鹤亮翅要含胸拔背!"退休文化馆干部老秦正在教年轻人敦煌拳,动作源自唐代武术图谱。围观的中年男人们时不时比划两下,偶尔爆发出"这招实用"的喝彩。

再往深处走,琵琶声从某间虚掩的房门飘出来。修理敦煌乐器的杨师傅正在调试五弦琵琶,琴箱蒙着从鸣沙山南坡采来的沙柳木。他的顾客里有叁危山下放羊的老汉,也有音乐学院教授,但此刻他只是给邻居们弹新学的《月儿高》。

十点过后,巷道渐渐安静。最后几个男人蹲在巷口象棋摊前,直到家人来喊才拍拍裤子起身。青石板路上交错着无数这样的足迹——昨天是某个画家来找烧陶的老友讨教矿物颜料,前天是刚带完团的导游来吃碗搓鱼子。敦煌汉子常走的小巷道,就这样在日升月落间,默默编织着属于普通人的市井经纬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