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茗茶雅室
走进敦煌学生品茶工作室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,几个大学生正围坐在原木茶桌前,小心翼翼地往茶壶里注水。水声潺潺,茶叶在玻璃壶中缓缓舒展,像极了敦煌壁画上飞舞的衣带。
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在分享她昨天在茶会上的趣事:“我才知道原来泡茶时手腕要这样转,老师说这叫‘凤凰叁点头’。”她边说边比划,旁边的同学都笑起来。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,让这个学子茗茶雅室不像个严肃的茶道教室,倒像是学生宿舍里那个最受欢迎的角落。
茶香里的另一种课堂
你可能想问,大学生为什么偏偏选在课余时间来这儿喝茶?其实啊,这个敦煌学生品茶工作室提供的,正是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。在这里,大家不谈分数不卷绩点,只关心手里的这杯茶好不好喝,今天的茶点合不合适。有个经常来的学生告诉我,每次坐在茶桌前,他都能暂时忘记明天要交的论文,整个人都松弛下来。
“你知道吗?”他端着茶杯说,“我第一次发现,慢慢喝茶的时候,脑子里那些乱糟糟的想法都会安静下来。”这话让我想起那些总在图书馆里焦头烂额的学生,或许他们缺的不是学习时间,而是这样一个能让自己慢下来的空间。
工作室的负责人是位年轻的茶艺师,他从不要求学生必须按什么标准泡茶。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,”他说,“重要的是你通过茶认识了自己什么。”这种开放的态度,让许多原本对茶一无所知的学生都愿意来试试。
当年轻人遇见千年茶文化
有意思的是,这个学子茗茶雅室并没有因为年轻人而改变传统茶的泡法,相反,它保留了完整的茶道流程。刚开始,有些学生觉得这些步骤太繁琐,但慢慢地,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美妙。
“我现在特别喜欢温杯这个步骤,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说,“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,就像握住了什么实在的东西。”他说,这种实在感在虚拟社交泛滥的今天特别珍贵。
茶会常常变成小型的文化交流现场。学生们会带来自己家乡的茶叶,分享各自的故事。有人带来了潮汕的凤凰单丛,有人拿出了云南的普洱,还有人家乡的茉莉花茶。这些不同的茶香在这个空间里交融,就像不同专业、不同背景的学生在这里相遇。
茶桌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梁。有个内向的学生告诉我,她在这里交到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朋友——“我们因为都喜欢喝铁观音而聊起来的”。她说这话时,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,手里的茶杯冒着热气。
在这个被快节奏充斥的时代,敦煌学生品茶工作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慢空间。年轻人在这里不仅学会了泡茶、品茶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,如何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。茶香袅袅中,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,而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故事,也正以另一种方式被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