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里品茶上课,凯里茶艺学习体验
推开教室门的瞬间,一股清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十多个人围坐在原木茶台前,有个大姐正凑近闻干茶,突然抬头对老师喊道:"这和我在家泡的味儿咋不一样呢?"大家都笑了,这就是我在凯里品茶上课的第一印象。
教茶艺的杨老师是本地人,说话带着黔东南特有的温和节奏。她不像在讲课,倒像邻居串门般随意:"今天咱们先从雷山银球茶开始,这茶球看着紧实,其实特别娇气。"她捏起一颗墨绿的茶球,轻轻放进温好的盖碗,"水温不能太高,85度刚好,像对待初春的嫩芽似的。"
当茶叶在杯中苏醒
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问:"我在家都是沸水直接冲,难怪总觉得苦。"杨老师眨眨眼:"茶啊,它是有生命的。你瞧——"她缓缓注水,茶球在水中旋转舒展,渐渐展开成完整的叶片。"这就叫还魂汤,让茶叶慢慢醒过来。"
确实,看着茶叶在玻璃公道杯里起起落落,真像在看一场缓慢的舞蹈。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小声嘀咕:"原来我之前那不是泡茶,是烫茶啊。"这话又把大家逗乐了。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,原本陌生的人都因为一杯茶变得熟络起来。
杨老师分茶时特意提醒:"第一泡咱们不喝,用来温杯。就像见面要先打招呼,不能直接谈正事对吧?"她这个比喻特别形象,我顿时想起自己平时着急忙慌泡茶的样子,确实少了几分礼貌。
茶香里的苗家故事
第二泡的茶汤澄澈透亮,抿一口,有种清甜的豆香在舌尖打转。杨老师说这是雷公山特有的味道,"我们苗家采茶有个规矩,晨露未干时不采,正午太阳太烈也不采。最好的时辰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,这时候的茶叶最有精神。"
听着她讲述茶山的故事,我忽然觉得手里的茶杯沉甸甸的。原来每一片茶叶都凝结着采茶人的用心,而我们平时牛饮时,竟从未留意过这些。凯里品茶上课的特别之处,就在于把这些细枝末节都变得生动有趣。
有个姑娘问能不能买点茶带回去,杨老师笑着摇头:"今天不卖茶,你们先把感觉找到。等你们能分辨出银球茶和毛尖的区别,自然就知道该选什么了。"这话说得真妙,她教的不仅是泡茶技巧,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。
第叁泡时,茶香愈发醇厚。杨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:"别急着说话,让茶汤在嘴里多待会儿。"我照做了,果然尝出了之前忽略的层次感——开始是清冽,接着是微甘,最后喉间还留着淡淡的清凉。这种体验,确实需要静下心来才能领会。
坐在窗边的阿姨突然说:"我女儿总说我泡的茶苦,下次可得带她一起来。"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该如何慢下来,好好品味生活里最简单的美好。
课程结束时,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。杨老师送我们到门口,递每人一小包茶叶:"回家按我说的方法试试,要还泡不好,下周再来找我。"她的笑容就像杯中的茶汤,温暖而真诚。走在凯里傍晚的街道上,嘴里还留着那抹茶香,心里盘算着明天一定要给自己留段安静的喝茶时间。这次的凯里茶艺学习体验,让我重新认识了这片东方树叶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