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海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足浴店光说不练的原因
临海路上那家足浴店的灯箱招牌,每晚准时亮起,红蓝相间的光芒把半条街都映得透亮。可奇怪的是,店里永远只有两个小妹低头玩手机,门口的促销立牌从去年秋天站到今年夏天,上面“开业大酬宾”的字样都快被晒褪色了。街坊邻居都说,这家店把功夫都下在嘴皮子上了。
说起来也怪,他们家的宣传单在附近小区塞了一轮又一轮,什么“祖传秘方推拿”“泰式古法拉伸”,印得天花乱坠。上周还搞了个扫码送袜子的活动,结果王阿姨兴冲冲跑去,店员却说袜子在进货——这都进了小半年了还没到货。李大爷更逗,拿着七折优惠券想去体验,人家说老师傅正好出差,要不您改天再来?
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生意经
其实站在店老板的角度想想,现在生意确实难做。租金年年涨,老师傅动不动就要加工资,老顾客还总想讨价还价。有时候不是不想好好干,是真被现实绊住了脚。就像对面餐馆张老板说的:“现在的人啊,都把算盘挂在脖子上,拨得噼里啪啦响。”装修要钱,请人要钱,打广告要钱,可轮到真刀真枪服务客人时,反而舍不得下本钱了。
我观察过他们店里的情况,那几个足浴桶看着崭新,可仔细一瞧标签都没撕。最常用的反而是角落里那个旧木桶,边沿都磨出毛边了。新来的学徒做足底按摩,手法生疏得像在数黄豆,老师傅却总不见人影。有次听他们聊天才明白,原来老师傅被借去隔壁县城的连锁店“撑场面”了——自家门店反而顾不上了。
这种“重宣传轻服务”的做法,说到底还是经营思路出了问题。总觉得把客人哄进门就行,至于服务质量嘛……差不多就行了。可现在的消费者多精明啊,上当一次就不会再来第二次。刘大姐说得实在:“我宁可多走两条街去老陈那儿,虽然装修旧点,但人家捏脚是真舒服。”
隔壁修鞋的赵师傅有句话挺在理:“这修鞋和捏脚其实是一个道理,光把摊子摆得漂亮没用,关键得手里有活儿。”他那个小铺子连招牌都没有,可客人从来不断,都是冲着他二十年练就的手艺来的。
现在这条街上,新开的奶茶店、零食铺换了一茬又一茬,家家开业时敲锣打鼓,没过几个月就悄无声息。倒是那家开了十几年的盲人按摩,门面朴素得像个居委会办公室,却天天客满。有时候经过他们店门口,能闻到淡淡的中药味,听见里面师傅和客人拉家常的声音,那种踏实感,是再炫的霓虹灯也给不了的。
临海足浴店要是能把立广告牌的心思,分一半在培训员工上;把印传单的预算,拿来更新下设备;让老师傅安心在店里带徒弟,别总想着往外借——说不定生意早就红火起来了。毕竟大家花钱做足浴,要的是放松解乏,不是来看灯光秀的。
傍晚时分,我又路过那家店。霓虹灯依旧闪得卖力,只是玻璃门上贴的“招聘技师”启事,边角已经卷了起来。不知道这家店的老板什么时候才能明白,有些钱可以省,有些功夫必须下。毕竟脚踏实地的生意,才能走得长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