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清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福清中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
最近在福清当地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特别火:一个初中生为了叁小时通话,竟然花掉了整整八百块钱。这事儿乍一听挺吓人的,我刚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新型诈骗呢。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那天邻居李阿姨拿着手机急匆匆敲我家门,屏幕上正是那条聊天记录:"福清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"。她家孩子今年刚上初二,平时挺乖的,但最近总抱着手机不放。"这孩子该不会也在搞什么名堂吧?"李阿姨皱着眉头,手指不停划拉着屏幕。
电话那头藏着什么
后来打听才知道,原来这几个初中生是在参加一个线上游戏比赛。他们组了个战队,为了商量战术,连续叁天都在深夜连线。你猜怎么着?用的还是国际长途,因为队里有个队员临时去了国外亲戚家。这下可好,叁个晚上加起来差不多叁小时,话费直接飙到八百块。
说实话,现在很多孩子对电话费压根没概念。他们生在智能手机时代,觉得微信语音不要钱,打电话能贵到哪儿去?这孩子妈妈苦笑着跟我说:"看到账单那一刻,我手都在抖。这孩子倒是理直气壮,说这是在为团队做贡献。"
这事儿让我想起以前我们读书那会儿,为了省几毛钱电话费,都是约好在固定时间打过去响两声就挂掉。现在倒好,孩子们随手一点就是国际长途,连眼睛都不带眨的。
话费背后的故事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也不能全怪孩子。那个组织比赛的平台也真是的,明明可以用网络会议,偏偏要大家打电话。而且现在的套餐广告铺天盖地,说什么"无限流量""随意畅聊",可从来没明说国际长途要另外算钱。
我在想啊,要是学校能开几堂生活常识课,教教孩子们怎么识别这些消费陷阱,说不定就能避免这种事儿。或者运营商能不能在用户拨打国际长途时,来个温馨提示?毕竟这八百块钱对普通家庭来说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那孩子后来知道自己闯了祸,主动提出要用零花钱分期还款。他爸爸倒是挺开明,说这钱就当是买个教训,但要孩子写份检讨,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理清楚。
这事在家长群里讨论得可热闹了。有个家长说得在理:"现在我们总抱怨孩子不懂事,可我们给他们了解这些生活常识的机会了吗?"确实,孩子连菜市场都没去过几次,哪知道钱来得不容易?
后来听说那孩子真的把检讨书写成了论文架势,还自己去营业厅弄明白了话费计算方式。最逗的是,他现在成了班里的话费小专家,经常提醒同学注意通话资费。
说起来,这八百块钱虽然让人心疼,但换来的成长可能比单纯说教有用得多。就像那个福清中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的故事,现在都成了我们这儿家庭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了。
这件事给我的感触挺深的。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,难免会犯些错误,关键是怎么把这些错误变成学习的契机。要是我们一味地指责,可能反而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。
现在每次看到初中生们聚在一起讨论手机套餐,我就想起那个因为叁小时通话花掉八百块的福清男孩。说来也怪,自从这件事之后,我们这片的家长都开始有意识地教孩子怎么看懂各种费用说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