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都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,附近学生出来卖哪里找的
最近在江都的家长群里,总有人悄悄问起学生出来卖一般在哪里知道的消息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哪儿是简单问地方啊,分明是担心孩子走了歪路。
菜市场东头修鞋的老张说过件事。他隔壁摊位老板娘的女儿在读职高,有次突然背了新款书包,家里人追问才知道,她偷偷在夜市摆摊卖手工发卡。这事给我们提了个醒:有时候孩子说的"卖东西",可能只是想挣点零花钱。
年轻人常去的几个地方
要说附近学生出来卖哪里找的,其实无外乎那几个点。大学城后面的步行街,每到周五晚上就摆满小摊,卖首饰的、卖手机壳的,还有帮人做美甲的。这些学生大多叁五成群,说说笑笑的,倒像是把摆摊当社会实践。
不过城南旧书市场情况不太一样。我见过一个戴眼镜的男生,每逢周末就在角落支个架子,卖的都是考研笔记和旧教材。有次听他跟人讲价:"学姐的笔记重点都用彩笔标了,这个价真不贵。"这话听着,莫名让人心酸。
现在年轻人脑子活,很多事都转到网上了。各种二手群、同城论坛,发布消息比摆摊方便多了。但这也带来新问题——家长更难掌握实际情况。隔壁楼陈师傅说,他儿子之前在网上卖游戏账号,他愣是紧张了半个月,生怕孩子接触不该接触的人。
其实观察久了会发现,真在正经做小生意的学生,反而特别怕熟人知道。他们选地方都挑离学校远的商圈,时间也专挑下班后的高峰期。倒是那些打着学生旗号干别的,才会刻意往学校周边凑。
前两天路过市民广场,看见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义卖自制环保袋,为贫困山区募捐。这事让我琢磨,同样是"卖",性质可以天差地别。咱们看问题,还真不能光看表面。
说到这儿,想起个细节。有经验的学生摊主会在收款码旁边贴学生证复印件,这倒成了辨别真伪的法子。反倒是那些躲躲闪闪、说话含糊的,得多留个心眼。
现在很多社区开了青少年实践基地,专门给学生提供正规摊位。这办法挺好,既满足了孩子们想锻炼的心思,又让家长能放心。我们江都要是也多几个这样的地方,或许就能少些"学生出来卖哪里找的"这种担忧了。
其实孩子们愿意尝试自力更生是好事,关键是要在安全规范的环境下。就像我闺女说的,她们这个年纪,最怕被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,但又确实需要大人把关。这话在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