藁城水会92场与95场的区别,两届水会差异比较
说到藁城水会,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。但要是问起92场和95场有啥不同,老藁城人可就来劲儿了。这两场水会啊,就像同一棵树开出的两季花,看着相似,细品却各有滋味。
场次规模的变化
咱们先说说最直观的——规模。92年那会儿,水会还在起步阶段,参演队伍才二十来支,道具也相对简单。等到了95年,队伍直接翻了一番,道具种类多了,服装也精致了不少。这让我想起村里老人常说的:“92年是摸着石头过河,95年就是轻车熟路了。”确实,光看当时的照片就能感觉到,95年的场面大气多了,观众围得里叁层外叁层。
不过规模大了也有烦恼。92年的时候,演员们互相都认识,排练完还能凑一桌吃饭。到了95年,新面孔多了,光是协调各个队伍的时间就成了大问题。有个老演员跟我说,95年那会儿,他们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合练,光是队形就排了十几种。
表演内容的变化
要说最明显的变化,还得看表演内容。92年的节目比较传统,基本上就是祖辈传下来的老套路——舞龙、秧歌、高跷,这些经典项目。等到了95年,就开始加入新花样了。比如在传统舞龙里加上了灯光效果,晚上表演特别好看;秧歌的配乐也重新编曲,节奏更轻快了。
我采访过一位老艺人,他说95年最出彩的是新编的《水韵长歌》。这个节目把传统水会和现代舞蹈揉在一起,刚开始还有人担心太新潮,结果演出时掌声特别热烈。这说明啊,传统要传承,也得与时俱进。
道具上的进步也挺明显。92年用的还是纸糊的龙头,到了95年就换成轻便的复合材料,既结实又好看。这些细节上的改进,让整个表演的观赏性提升了一大截。
筹备过程的不同
聊完台前,再说说幕后。92年的筹备真是困难重重。那时候物质条件有限,演员的服装都是自己动手改的,道具坏了自己修。有位组织者回忆说,当时最头疼的是场地问题,因为水会要在河边办,光是协调各个部门就跑了十几趟。
到了95年,情况就好多了。政府支持力度大了,公司也愿意赞助。不过新的烦恼也来了——参与的人多了,管理就更复杂了。记得有位负责人开玩笑说:“92年是愁没钱办事,95年是愁有钱怎么把事办得更好。”这话听着像玩笑,其实挺在理的。
排练时的趣事也不少。92年那会儿大家都是业余时间排练,经常是下班后凑在打谷场上练到深夜。95年条件好了,有了专门的排练场地,但要求也更严格了。有个演员跟我说,95年他们光是一个转身动作就练了上百遍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观众的反应。92年的观众以本地人为主,大家看的是个热闹。到了95年,好多外地人专门跑来观看,这对演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。谢幕时,听到外地观众的掌声,演员们都说,再辛苦也值了。
时光荏苒,这两场水会已经过去这么多年,但它们的差异恰恰记录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轨迹。每一处不同,都是时代打在传统文化身上的烙印,既真实又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