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平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平凉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个话题,最近在我们这儿传得挺热闹的。我第一次听说时也愣了愣——现在谁还打这么久电话啊?
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老张跟我念叨,他家闺女上周攥着五十块钱,躲在阳台上打了叁个小时电话。他听见孩子说着说着还哭了,急得在门外转悠又不敢敲门。“说是跟同学讨论物理竞赛题,可哪能说题说哭了呢?”老张挠着头,手上的机油蹭到了花白的头发上。
这通电话背后藏着什么
我找了个周末,在少年宫门口遇见几个初中生。穿校服的女孩小雯告诉我,那五十块钱是她攒了两个星期的早餐费。“有时候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,”她踢着脚下的小石子,“爸妈下班累得不想开口,有些话跟网友说反而更自在。”
另一个男生说得更直白:“叁小时听着长,其实聊着聊着就过去了。我们从作业聊到游戏,从月考聊到隔壁班转来的新同学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通话记录,那个周六晚上的通话时长确实显示着“180分钟”。
我突然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,也曾抱着家里座机和朋友聊到半夜。虽然那时候电话费没现在这么便宜,但那种渴望交流的心情,好像从来都没变过。
为什么是叁个小时
开小卖部的李姐告诉我,最近中学生来买50元面值电话卡的特别多。“这些孩子精着呢,算得清清楚楚——50元包月能打叁小时,平均一分钟两毛七,比单次充值划算。”
心理辅导站的赵老师接过话茬:“叁个小时刚好够完成一次深度交流。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,正在学习建立亲密关系,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分享心事、倾诉烦恼。”她说有时候看到学生在操场边打电话,拿着手机一会儿笑一会儿皱眉的,那表情丰富得就像在演话剧。
不过也有让人担心的事。班主任刘老师提到,她发现有个学生最近上课老走神,追问之下才知道,这孩子经常熬夜打电话。“我们得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同时,也教会他们把握分寸。”
现在想想,平凉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这个现象,倒像是给成年人提了个醒——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倾听?当他们宁愿花钱找同学聊天时,是不是说明家里的沟通渠道出了什么问题?
菜市场遇见的老奶奶说得实在:“我孙子现在有事都跟手机说,跟我话少了。不过想想我们年轻时,不也总找借口去邻居家串门嘛。”她笑着把挑好的西红柿装进塑料袋,“时代变了,但孩子总归是孩子。”
黄昏时分,我路过中学操场,看见几个女生坐在看台上分享一副耳机。她们笑得前仰后合,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。或许那叁小时通话里,装着的不过是成长中最普通又最珍贵的东西——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。
回家路上,我给外地读书的侄女打了个电话。接通时听见她惊喜的“喂”,突然觉得,有些东西确实比话费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