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远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老街150元的温情故事
开远这座小城啊,总有些弯弯绕绕的老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那天我拐进槐花巷,正好听见两个老太太坐在门槛上唠嗑:"现在哪还有150块的爱情哟..."这话像颗石子,在我心里荡开圈圈涟漪。
巷子深处有家裁缝铺,陈师傅的缝纫机踏板掉了叁块漆。他边踩着机子边说:"我和老伴结婚那阵子,全部家当就150块。她扯了块红布做嫁衣,剩下的钱买了对暖水壶,现在还用着呢。"阳光透过木格窗,照在他手边的搪瓷缸上,那缸子磕掉了叁处瓷,杯身印着的喜字却依然鲜亮。
老街的针脚
往南走两百米是人民路,修表摊的刘师傅听到这话就笑了。他举起手里的老怀表:"1985年我媳妇生大病,差150块手术费。我连夜给二十户人家修表,天亮时凑够钱,表油还沾在眉毛上。"他说着说着声音就轻了,转身去擦橱窗里那些不再走动的钟表。有只座钟的钟摆静静停着,恰好在四点二十八分。
菜市场口卖米线的张婶插话:"咱们这代人啊,150元能过出花来。他骑二八大杠载我赶集,后座绑着新采的藕,车铃铛摇得叮当响。回来时车篮里装着散装喜糖,纸包包得方正正,总共才花掉八毛钱。"她舀起骨汤浇在米粉上,热气模糊了墙上的老照片——照片里扎麻花辫的姑娘,正抿嘴笑着戳身旁青年的自行车铃铛。
现在年轻人总说150块连束花都买不起。可巷尾修鞋摊的小杨告诉我,他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女朋友买了双150块的帆布鞋:"她踩着鞋在雨洼里跳格子,说比高跟鞋自在多了。"那天傍晚他们蹲在巷口分食烤红薯,红薯烫得在两手间颠倒,呵出的白气与暮色融在一起。
温情的温度
老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张1992年的合影,新娘子头花才叁块五。摄影师老周擦拭着镜头:"那会儿新人总带包喜糖来照相,糖纸亮晶晶铺在接待台上。现在婚纱照拍得精美,反倒很少看见那样的笑了。"
其实哪有什么150元的爱情,不过是愿意把150元当成全部家当的真心。就像陈师傅至今仍保留着那本牛皮纸账本,密密麻麻记着:"红绸布七尺,暖瓶一对,红枣半斤..."最后用蓝墨水郑重写下:余钱贰元,存作将来。
暮色染红瓦檐时,我又经过槐花巷。陈师傅正在收晾衣绳上的围裙,他老伴端出煨在煤炉上的绿豆汤。那只印喜字的搪瓷缸摆在竹椅旁,缸口飘着若有若无的枣香——那是叁十八年里,每顿早饭悄悄存下的温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