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华100米内附近的人,附近100米内金华的人
这几天我手机里总跳出“金华100米内附近的人”这个功能提示,说真的,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有啥用呢?
但那天晚上,我加完班,在小区楼下便利店买烟,手机又“叮咚”一声。我随手点开,屏幕上一个个头像跳出来,旁边标注着距离——“65米”、“82米”、“98米”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那个显示“78米”的,不就是便利店里除了我之外的唯一一个顾客吗?一个穿着睡衣的大哥,正认真地挑着泡面的口味。我们之间就隔着几个货架,但谁也没看谁。这种感觉真奇怪,明明近在咫尺,却又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。
一墙之隔的陌生人
这让我想起我们小区的微信群。群里倒是热闹,天天有人讨论物业、停车位,或者谁家狗丢了。可你在电梯里碰到这些熟悉的微信头像本人,多半也只是点点头,或者干脆低头刷手机。网络把“附近100米内金华的人”拉到了一个群里,但现实里,我们好像还是陌生人。
我家对门邻居,搬来大半年了,我只知道他姓王。有一次我家奥颈-贵颈坏了,折腾半天搞不好,我媳妇说,要不问问对门?我犹豫了好一会儿,才鼓起勇气去敲门。开门后我俩都愣了一下,然后都笑了。原来他家的奥颈-贵颈也刚坏,正想找人问问呢。你看,就这么巧。要不是网络出了问题,我们可能还会继续当那种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
所以我在想,这个“附近的人”功能,或许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生活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——物理上我们靠得很近,心理上却离得很远。我们习惯了在线上社群高谈阔论,却忘了怎么和现实里仅一墙之隔的人打个招呼。
上周末我去菜市场,听到两个摊主在聊天。一个说:“昨天那个在‘金华100米内附近的人’里给我点赞的,原来就是隔壁楼的老李啊!他今天来我这买肉,我多给他搭了根骨头。”这话听着挺暖的。你看,线上一个小小的互动,就能成为线下一次交流的开端。
我现在偶尔还是会看看那个“附近100米内金华的人”列表。不过我不再只是看看就算了。我知道那个“55米”可能是楼下的咖啡师,那个“90米”可能是常去那家书店的老板。下次再去买咖啡,我或许会试着跟他聊上两句,而不是只说一句“扫码好了”。
技术本身没有温度,但使用技术的人有。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距离,如果能变成一次点头微笑,或者一句“吃了没”,那这短短的100米,或许就不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了。毕竟,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,呼吸着同样的空气,这份实实在在的邻近感,还是挺珍贵的,你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