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东大学校鸡的暗号,启东校园鸡鸣密语
启东大学校鸡的暗号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启东大学最近总有学生私下念叨“校鸡暗号”这四个字。我第一次在食堂听见这词儿,差点把汤喷对面同学脸上——这年头大学里连鸡都有秘密语言了?后来才弄明白,说的不是咱们想的那个“鸡”,是校园里那群神出鬼没的流浪猫。
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。大叁的李磊在图书馆后面喂猫时发现,那只橘猫特别怪,别的猫“喵喵”叫,它偏要“咯咯”打鸣。更绝的是,只要它这么一叫,散在各处的猫都会窜出来。有天下午我亲眼看见,橘猫蹲在实验楼拐角,“咯咯”两声短一声长,不到叁分钟,七八只猫从草丛、车底钻出来,那场面,跟特务接头似的。
慢慢地,同学们开始管这叫“启东大学校鸡的暗号”。有细心的同学画了张地图,标出橘猫常出现的位置——文科楼东侧、叁食堂后门、老图书馆墙根,都是学生们上下课的必经之路。说来也巧,这些地方恰好能避开校工巡逻的路线。
鸡鸣密语里的温情
最让我触动的是教师公寓那边的王阿姨。她女儿前年毕业去了外地,现在她把对女儿的牵挂都放在这些猫身上。“那橘猫精着呢,”王阿姨边说边往食盆里倒猫粮,“它要是连着叫叁声,准是下雨前提醒我收被子。”她手机里存着十几段“鸡鸣密语”的录音,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意思——饿了啊、冷了啊、甚至哪只小猫生病了。
外语系的同学还真的研究过这套“猫语系统”。他们发现,短促的“咯咯”声通常表示危险,比如保安靠近;拖长的“咯——”是在召唤同伴;而断断续续的叫声,往往意味着发现了食物。这不,上周几个女生就是跟着猫叫声,在竹林里找到了刚生完崽的猫妈妈,及时送去了旧毯子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偶尔听见那特殊的“咯咯”声,心里会莫名踏实。这声音成了校园生活的一部分,像是某种只有启东人才懂的背景音。有次我在考研自习室熬夜,窗外传来熟悉的猫叫声,旁边素不相识的学长突然笑了:“听这动静,今晚要下雨。”果然,半小时后窗外淅淅沥沥下起雨来。
这些天我在想,也许所谓的启东校园鸡鸣密语,不过是人与动物之间日久生情的默契。就像昨天我在小树林看见的一幕——几个毕业生蹲在地上,对着橘猫一遍遍学它叫。那猫歪着头,居然用同样的节奏回应了他们。离校前学会这套“暗号”,倒成了他们最特别的毕业礼物。
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些“咯咯”声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柔软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生回忆起大学生活,最先想起的不是某门课的分数,而是某个黄昏里,他们和一只会学鸡叫的猫之间,这场不成调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