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那里有站小巷的,岑溪站旁小巷位置
那天朋友突然问我,知不知道岑溪那里有站小巷的?我当时就愣住了。车站附近我倒是常去,可具体哪条小巷子,还真说不上来。这事儿像根小刺似的扎在心里,后来我专门跑了趟岑溪站,就想弄明白这个事。
绕着岑溪站转了两圈,才发现站台东侧围墙后头,藏着条青石板路。路口很不起眼,要不是看见几个拎着菜篮的阿姨往里走,根本注意不到。巷口杂货铺老板正在卸货,我凑上前搭话:“师傅,这巷子叫啥名啊?”他抹了把汗笑道:“老住户都管这叫车站巷,叁十多年前建站时就在了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往深处走,青苔沿着石缝蔓延,墙头探出叁角梅的枝桠。午后阳光斜斜洒进来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染成暖黄色。修鞋匠坐在巷腰处,身边堆满待修的皮鞋;隔壁早餐店正在熬筒骨汤,奶白的汤锅咕嘟作响,香味缠着水汽飘了半条街。
住在巷尾的李伯正坐在门槛上择豆角。听说我在找岑溪站旁小巷位置,他眼睛顿时亮了:“你算问对人咯!我在这住了四十年,看着巷口榕树从苗子长到两人合抱。”他指着转角处的老式公用水龙头说,以前每天清晨,这里最热闹,接水的、刷牙的、洗菜的,现在家家通了自来水,龙头早就锈住了。
杂货铺老板娘插话说,她嫁过来时巷子还是泥沙路,下雨天总要踮着脚跳着走。后来住户们凑钱铺了石板,哪块石板下埋着谁家女儿出生时的胎发,老邻居们都门儿清。她顺手给路过的孩子塞了颗糖,那孩子脆生生道谢,转身跑进挂着蓝布帘的院门。
我突然想起朋友的问题。其实“岑溪那里有站小巷的”这个说法,在本地人听来挺有意思。他们从来不说“车站旁的小巷”,而是亲昵地称作“我们巷子”。这种称呼上的差别,或许正是游客与住民之间最微妙的界线。
傍晚时分,车站广播隐隐传来。放学的孩子们追逐着跑过巷子,书包在身后一颠一颠。几家厨房飘出炒菜的香气,谁家窗口传出新闻联播的片头曲。我站在巷口回望,暮色中的巷子像被时光妥善收藏的老胶卷,每一帧都带着温度。
离开时又经过巷口杂货铺。老板娘正在收晾衣杆,顺口问我:“找到你要找的地方了吗?”我点点头。其实何止是找到岑溪站旁小巷位置,更像是无意间掀开了这座小城的一页日记。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青石板,那些窗台上怒放的月季,还有巷子里此起彼伏的招呼声,都在轻声诉说着不同于车站匆匆人间的另一种节奏。
现在要是有人问我岑溪那里有站小巷的,我不仅能指路,还会多嘴说句:得挑下午四五点去。那时候阳光刚好斜照进巷子,修鞋匠准备收摊,早餐店开始准备明天的食材,整条巷子弥漫着日夜交替的温柔。当然,这话说得好像我自己成了老住户似的,忍不住笑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