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附近100块叁个小时,附近百元叁小时体验
周末闲着没事,刷手机时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——"和田附近100块叁个小时"。这价格现在能干嘛?喝两杯奶茶?看场电影?我琢磨着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去瞅瞅。
顺着导航找到地方,是个挺普通的居民区巷子。门口摆着块手写牌子:"附近百元叁小时体验"。老板娘正坐在小马扎上摘菜,看见我就笑:"来体验陶艺的吧?一百块叁小时,包教包会,作品还能带回家。"
指尖上的温度
转盘慢悠悠地转着,陶泥在手里滑溜溜的。师傅说这是本地河滩的泥,比商场里那些体验课用的材料正宗。我笨手笨脚的,泥巴总是不听话,要么塌了,要么歪了。旁边的大姐倒是熟练,她说每周都来,已经能给孙子做小碗了。
说来也怪,盯着转盘看久了,心里特别踏实。手机响了两次都没接——手上全是泥,也舍不得停下。师傅偶尔过来指点两句,说得最多的是"慢点,再慢点"。
其实最难的不是塑形,是修坯。晾到半干的毛坯要放在转盘上,用特制刀片一点点修薄。手重了会凿穿,手轻了修不动。我那个杯子修了四遍,每次都觉得差不多了,师傅总说:"再修修,还能更薄。"
最后成品是个歪脖子杯子,杯壁上还有道不小心划出的痕迹。但握在手里特别舒服,每个弧度都贴合掌心。老板娘帮我上釉时还说:"瑕疵?这才是手作的记号嘛。"
等着烧制的空当,和几个常客闲聊。有个大叔说在这学了一年,现在家里的餐具都是自己做的。"买的杯子再好,也比不上自己捏的趁手。"他端起自带的茶杯抿了一口,那杯子造型朴拙,却透着温润的光泽。
叁小时过得比想象中快。临走时,老板娘把我的杯子用旧报纸包好:"下周来取,烧好了能装热水。"她眨眨眼,"下回试试做碗?还是这个价,和田附近100块叁个小时。"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想着转盘旋转的样子。现在满大街的消费娱乐,动不动就得几百块。倒是这种藏在巷子里的小作坊,还留着些旧时光的温情。附近百元叁小时体验,买的不是成品,是这叁个钟头里,心安理得浪费时间的那份自在。
杯子现在天天用着喝茶。朋友都说丑,可我总觉得,比商场里那些标价大几百的杯子更懂水温。每次端起它,就会想起那个安静的下午,想起转盘吱呀呀的声音,想起师傅说的"慢点,再慢点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