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引关注
今天在本地论坛看到个热帖,标题挺扎眼——景德镇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。说实话,刚划到这条时我还以为是标题党,直到看见孩子母亲晒出的缴费截图:晚上十点打到凌晨一点,通话记录明明白白定格在179分钟,而话费余额直接从四位数字掉到了两位数。
这孩子叫小磊(化名),在景德镇某中学读初二。他妈妈张女士说起这事又气又心疼:“平时给20块零花都要念叨叁天,谁能想到他躲在被窝里打了叁小时长途?”电话那头是孩子在广东打工的发小,两个半大孩子从天黑聊到天亮,从游戏皮肤聊到月考成绩,硬是把半个月的菜钱聊没了。
话费背后藏着什么
我们这辈人可能不理解,现在孩子怎么舍得为通话说这么多钱?但仔细想想,我初中时也干过类似的事——半夜躲在卫生间用座机给转学的同桌打电话,直到听见父母脚步声才慌忙挂断。那时候一分钟六毛钱,二十块钱就是割舍不下友情。
小磊的情况或许更复杂些。他父母在陶瓷市场经营瓷器铺,整天忙着对接客户发货,孩子放学后经常对着空荡荡的客厅写作业。那个在电话线另一端的小伙伴,去年随着父母打工转学去了东莞。两个少年相隔八百公里,唯独靠这根电话线牵着彼此的世界。
在景德镇这样的陶瓷之乡,很多家庭都和小磊家类似。大人起早贪黑守着祖传手艺,却不知不觉把孩子留在了冰冷的瓷器堆里。那800元电话费像面镜子,照见的不仅是通信账单,更是亲子之间错位的交流频率。
当通话变成情感漂流瓶
我特意去移动营业厅问了资费标准。夜间长途每分钟大概一块五,这通天价电话确实符合计费规则。但营业员说了个细节:现在孩子们更习惯用微信语音,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倾诉,否则不会选择直接拨号。那种想要即时听到对方呼吸声的冲动,是六十秒语音方阵替代不了的。
小磊的班主任王老师知道后挺感慨。她说这学期班上转走叁个学生,留守的孩子常抱着手机在走廊转悠。“有些话不愿意和大人说,和同龄人却能聊叁小时。要是亲子间能有这种通话质量,很多问题早就解决了。”
就在上周,张女士试着学儿子的样子,给老家父母打了通长达四十分钟的视频。她后来在家长群说,母亲在屏幕那端演示怎么包蒿菜粑,父亲戴着老花镜念方言童谣,那是小磊出生以来第一次安静坐着看完全程。
或许我们都该想想,当学生在昂贵通话里寻找温暖时,是否因为生活中某些更珍贵的东西正在悄悄涨价?那个深夜通话的初中生,不过是用最笨拙的方式,在数字洪流里打捞着正在消失的温度。毕竟有些声音,比800元更值得被听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