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邻近学子相约叁小时百人
那个普通的周末午后
上个周末,北安市文体中心的张主任接了个电话,挂掉后脸上还带着点难以置信的表情。他在工作群里发了条消息:“刚接到学生自发组织的预约,说是有近百人,要借用体育馆叁小时。”发完消息,他又自言自语地嘀咕,“这年头,年轻人不都爱宅着刷手机吗?”
到了约定的周六下午,张主任特意提前半小时到馆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才刚过一点,门口已经聚了二十来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拿着手机核对名单,旁边几个女生在分发统一颜色的腕带。一点半正式开场时,场馆里真的差不多聚齐了百来人,热闹得跟煮开了锅的水似的。
不只是来打球那么简单
我好奇地凑近那个组织者模样的男生,他叫小陈,是北安大学大叁的学生。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:“其实最初就是在校园论坛上发了条帖子,说想找些人周末一起运动。没想到报名的人这么多。”
旁边一个正在做拉伸的女生插话:“在教室和宿舍待久了,人都要发霉了。看到帖子说‘北安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’,觉得特别有意思,马上就报名了。”她说完指了指场边几个正在换运动鞋的同学,“我们还拉了个小群,叫‘周末动起来’,现在固定每周都有人组织。”
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一百来个学生自发分成了好几拨。篮球场那边战况激烈,羽毛球场上双打配合默契,还有一帮人在角落练习滑板。最让人意外的是,居然有十几个学生安安静静地在观众席那边——他们戴着耳机,边运动边听网课,说这是“劳逸结合”。
场馆里的声音混成一片: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,羽毛球划破空气的嗖嗖声,还有不时爆发的欢呼和笑声。这种活力,跟平时商场里或者电影院的感觉完全不一样,是那种年轻人特有的、毫无保留的热情。
叁小时能发生什么变化
快到叁小时的时候,我注意到一个细节:大多数人都已经汗流浃背,但几乎没人提前离开。有个胖乎乎的男生独自在跑道慢跑,速度不快,但坚持了一圈又一圈。后来他告诉我,这是他这学期第一次出门运动,“本来只想待半小时,看大家都这么有干劲,不知不觉就跑完了叁小时。”
小陈趁着大家休息喝水的间隙,站到场地中央拍了拍手:“下周六同一时间,老地方见?咱们把这个‘邻近学子相约叁小时百人’的活动做成每周固定项目怎么样?”回应他的是此起彼伏的“好”和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离开时,我看到几个刚认识的学生交换着联系方式,约定下周再切磋球技。张主任站在门口,乐呵呵地看着鱼贯而出的人群,转头对我说:“看来以后每周都得给他们留时间了。这种自发组织的活动,比我们硬性安排的有生命力多了。”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也许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线下交往,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,一个机会。就像那个男生说的,当看到有近百个同龄人一起做同一件事时,那种参与感是完全不同的。这叁小时里,他们不只是锻炼了身体,更重要的是找回了那种真实的、面对面的交流和连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