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学院外援女,庐山学院外部援教女教师
庐山学院图书馆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。这学期开始,阅览室角落常坐着几位陌生面孔的女教师,她们手边堆着外文教材,和学生说话时总会放慢语速重复重点。听说这是学校新聘的“外援教师”,但大家更爱叫她们“外部援教女教师”。
李教授端着茶杯站在窗边,望着楼下匆匆赶往实训楼的学生们。他记得上周听课时的场景——那位戴细框眼镜的林老师,居然把枯燥的语法点编成了情景剧。学生们围着课桌模拟商务谈判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的都是鲜活案例。“这样的教学方式,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思路。”他喃喃自语,茶杯升起的热气模糊了镜片。
教室里的新风景
周叁上午的跨境电商课总是座无虚席。林老师轻轻点击投影笔,大屏幕立刻跳转到海外电商平台的实时数据。“别看这个运营数据很专业,”她笑着停顿,“其实掌握规律后,就像玩闯关游戏。”坐在第叁排的陈敏原本在刷手机,不知不觉放下了发亮的屏幕。她发现这位外援女教师从不照本宣科,总能把抽象理论和具体操作联系起来。
教师休息室的咖啡机前排着队,几位本地老师正在闲聊。“你们注意到没有?林老师带来的那个项目,学生参与度特别高。”穿着灰色针织衫的王老师搅拌着咖啡,“她那种启发式教学,确实值得我们借鉴。”窗外,几个学生正围着林老师讨论课题,秋日的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文化差异带来的思考
不过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教师例会时,林老师提出是否可以调整考核方式:“或许我们可以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,增加实践环节?”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,教导主任轻轻咳嗽了一声。这个细节被坐在角落的张老师看在眼里,她在笔记本上写下:教学理念的碰撞,也许是进步的契机。
令人意外的是,两周后的教学研讨会上,教导主任主动提起那次讨论:“我们是不是太习惯固有模式了?这些外援教师带来的不同视角,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。”他拿出林老师班级的学生作业,那些充满创意的方案让在座老师纷纷点头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你能明显感受到变化。实训基地的灯亮到更晚了,学生团队正在准备全国创新创业大赛。林老师和本地教师组成的混合指导团队,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。教师食堂的餐桌上,中外教师围坐着讨论教案,偶尔传来笑声和争论声。
夜幕降临,教学楼渐渐安静下来。林老师整理完明天的教案,抬头看见办公室里还有其他老师在加班。“要不要一起去吃宵夜?”李教授站在门口问道,“学校后门那家面馆,牛肉面特别地道。”这个普通的邀请,让她突然感到自己不再只是“庐山学院外援女”,而是这个温暖集体的一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