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海各区品茶工作室,附近区域茗茶工坊
最近路过城东新开的购物中心,发现叁楼角落悄悄开了家品茶工作室。墨绿色的招牌配上暖黄的灯光,隔着玻璃就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说起来,咱们临海这几年冒出不少这样的地方,倒是给爱喝茶的人添了些好去处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这种品茶工作室时,我还在琢磨这和普通茶馆有什么区别。店主是个穿着亚麻衬衫的年轻人,他边烫茶杯边和我聊天:“我们这儿不像传统茶馆主打商务洽谈,更注重让客人慢慢体验每种茶叶的本味。”他身后整面墙的茶罐像图书馆陈列的书籍,标注着不同产地和年份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现在周末要是得闲,我常会找个附近的区域茗茶工坊坐坐。这些地方通常不大,可能就叁四张茶桌,但总透着让人安心的氛围。上周在城南老街区试了家新开的工坊,老板正在教两位年轻姑娘闻香识茶:“别看都是凤凰单丛,这片山场和那片山场出来的香气,就像隔壁邻居说话带不同口音。”这话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其实品茶这事儿,说简单也简单。有次我带个90后同事去体验,他起初还担心规矩太多放不开。后来看着茶艺师行云流水的动作,他悄悄说:“原来不用正襟危坐啊,看她注水时手腕轻轻旋转,茶叶在水里舒展的样子,莫名觉得治愈。”等他尝到第叁泡时,已经能分辨出喉韵里的桂花香了。
这些藏在街角巷尾的品茶工作室,渐渐成了都市人的精神栖息地。我认识位做设计的朋友,每逢交稿前必去住处附近的区域茗茶工坊呆两小时。她说在那儿盯着茶烟袅袅升起,比在办公室硬憋创意管用多了。有回她还惊喜地发现,工坊提供的陈皮普洱茶正好缓解了熬夜的胃不适。
要说最打动我的,是这些空间里人与人自然的连接。春天在城西某家工作室尝明前龙井时,临桌几位互不相识的茶客,因讨论水温对茶汤的影响聊到了一处。穿唐装的老先生分享他收藏的民国茶盏,年轻白领说起在云南茶山的有趣见闻,那种其乐融融的场面,比茶本身更暖人心。
现在临海各区的品茶工作室还在不断演变。有些结合了现代美学设计,成为年轻人打卡地;有些坚持传统制茶工艺,变成茶道爱好者交流据点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那份通过一杯茶连接彼此的初心始终没变。下次你若在街头遇见这样的空间,不妨推门进去坐坐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