湛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中的150元情缘
那盏昏黄的路灯
湛江老城区的小巷总是弯弯曲曲的,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。我站在巷口往里望,晾衣绳上挂着海魂衫,湿漉漉的水滴落在青石板上。巷子深处飘来炸虾饼的香味,混着海风特有的咸腥。这里藏着许多故事,比如那间挂着“150元住宿”招牌的老屋。
房东阿婆摇着蒲扇坐在门槛上,眯眼打量来往的人。“住店?”她头也不抬,“一百五,有热水。”木楼梯吱呀作响,房间小得转身都困难,但窗台上摆着盆茉莉花,白花瓣上还沾着水珠。
住在隔壁的小陈是渔家子弟,每晚都能听见他在走廊打电话:“放心啦,等我跑完这趟船就回来。”声音温柔得不像整天搬渔网的糙汉子。后来我才知道,他女朋友在对面街花店打工,每天黄昏都会过来,两人就蹲在巷子口的摩托车上分食一份炒冰。
有次暴雨突至,我看见他们挤在屋檐下。女孩的刘海湿漉漉贴在额前,小陈用衣袖给她擦脸。他们说话声音很轻,但笑意从眼角溢出来,把整条灰扑扑的巷子都染亮了。那时我突然觉得,这窄巷中的150元情缘,或许比豪华酒店里的誓言更真实。
阿婆有时会念叨,说这条巷子养大了叁代人。她丈夫年轻时也是船员,每次出海前都会在门框刻道划痕。“现在墙皮都快掉光啦,”她笑着指给我看那些模糊的印记,“可是人啊,总得有个念想。”
深夜的炒粉摊
巷尾的炒粉摊要等到晚上十点才出摊。摊主是个寡言的中年人,但他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。小陈女朋友常来买宵夜,总要叮嘱:“多放豆芽,他爱吃。”有回我碰见小陈蹲在路灯下吃炒粉,塑料盒里堆成小山。
“她总怕我吃不饱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,“其实在船上都吃很好的。”说完又低头猛吃,仿佛要把这份普通炒粉吃出山珍海味的架势。后来我才懂,这份湛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就是要把对方随口说的话,都当成重要的事记住。
阿婆告诉我,去年台风天,巷子淹了半米深的水。小陈蹚水背她上楼,他女朋友在楼上煮姜茶。“现在年轻人啊,看着毛毛躁躁,心里头热乎着呢。”她说着往我房里多放了瓶驱蚊水,“晚上记得点蚊香。”
突然有天清晨,我被鞭炮声吵醒。推窗看见小陈往电线杆上贴喜字,原来他们凑够钱买了条小渔船。新娘还是穿着平常的碎花裙,但头发上别了朵红绒花。他们在巷子里摆了叁桌,菜色简单,但每盘都堆得冒尖。
现在我偶尔还会经过那条巷子。阿婆的旅馆招牌换了新的,价格没涨。有时能听见渔船鸣笛声从海那边传来,不知是不是小陈的船回来了。窄巷中的150元情缘还在继续,就像茉莉花谢了又开,海风年年吹过青石板。
巷口花店新进了批太阳菊,黄灿灿的。老板娘说最近很多年轻人来买,说要装饰租来的小房间。我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脸庞,忽然觉得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,或许就藏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弄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