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那里有站小巷,桂林那条有站的小巷
那次去桂林,脑子里总盘旋着一个问题:桂林那里有站小巷,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呢?
说实话,刚听到这个名字时,我还以为是个公交站台附近的小巷子。带着这份好奇,我在一个午后拐进了那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街道。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有些光滑,两旁的房子挤挤挨挨的,阳台上挂着些半干的衣物,偶尔有自行车叮铃铃地骑过。
巷口有个卖马蹄糕的大姐,我凑上前买了块,随口问了句:“大姐,这条巷子为啥叫‘有站小巷’啊?”大姐一边麻利地包着糕点,一边笑着说:“老名字啦,听老人说,古时候这儿是个驿站,送信送公文的人走到这儿,就得停下来歇歇脚。站,就是停下来的意思呗。”
原来是这样。我咬了口清甜的马蹄糕,慢慢往里走。这么一想,这条巷子顿时不一样了。我仿佛能看到古时候那些风尘仆仆的驿使,牵着马走进来,在某个院子里喝碗热茶,换匹马,然后又匆匆上路。如今的宁静,曾经却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所在。
巷子深处的发现
越往深处走,越能感受到那股子旧气息。墙角的青苔长得正好,墙缝里还探出几株不知名的野草。一位老爷子坐在自家门口的小竹椅上,眯着眼听收音机里的桂剧。我在他旁边停下,他睁开眼,冲我点点头。
“这条巷子变化不大,”老爷子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对我说,“我在这儿住了七十多年咯。你看那个门楣,”他指着一处老宅,“那是清朝留下来的,上面的雕花还清楚着呢。”
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那木雕确实精美,虽然漆色已经斑驳,但图案依然清晰。是喜鹊登梅,寓意着喜上眉梢。老爷子说,这条巷子像这样的老物件还不少,只是不细看就错过了。
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住这儿啦,”老爷子叹了口气,“嫌房子旧,没电梯。可这巷子有魂儿啊,新楼房哪有这个味道。”
我点点头,确实,走在巷子里,能感觉到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。外面的车水马龙仿佛隔得很远,只有偶尔飘来的桂花香,和谁家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。
再往前走,看到几个小孩在玩跳房子,画在地上的格子已经有些模糊了。他们嘻嘻哈哈的,完全不在意过往的行人。这一幕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,那时候我们也在巷子里这样玩,一直到妈妈喊吃饭才回家。
桂林那条有站的小巷,如今站下的是我们这些偶尔到访的过客。停下来,不急着赶路,才能看到这些平常却又珍贵的景象。
路过一口古井时,我探头看了看,井水还挺清澈,只是现在已经封起来不用了。井边的石栏被磨得发亮,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在这里打水、聊天,交换着街坊邻里的消息。
天色渐渐晚了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不是那种刺眼的路灯,而是从窗户里透出的、暖暖的灯光。我该回去了,但这条巷子已经印在了脑海里。
走出巷口时,我又回头看了一眼。桂林那里有站小巷,这个名字现在对我来说不再陌生。它不再只是一个地名,而是有了声音、气味和温度的记忆。那些古老的石板,那些斑驳的墙面,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都让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变得独特而生动。
也许有一天,这条巷子也会改变,会被修缮,或者被新的建筑取代。但至少在今天,它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和宁静,等待着下一个好奇的访客,停下来,听听它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