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山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合山火车站后街小巷名称
合山火车站后面那条熟悉的小路
每次走出合山火车站,我总会习惯性地绕过正门广场,往车站后方走去。那儿有条不起眼的小巷,本地人常走,外地人却很少知道。那天我又路过,正好遇见住在附近的老陈,他拎着刚买的菜往里走。我顺口问了句:"您知道这条巷子到底叫什么吗?"老陈停下脚步,笑着摇摇头:"我们这儿的人都管它叫'车站后巷',不过地图上好像不是这名儿。"
这条巷子确实特别。它夹在两排老居民楼中间,宽不过叁四米,地面还是老式的水泥地,有些地方已经开裂,缝隙里长出些顽强的青苔。巷子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店铺,五金店、裁缝铺、小吃店,都保持着十多年前的模样。早上七点多,巷口卖豆浆油条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不少人,空气里飘着油条的香味,混着火车站的广播声,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清晨交响曲。
我继续往里走,发现巷子中段有块蓝色的门牌,上面写着"站北一巷"。这大概就是它正式的名称了。可问了几位老街坊,他们还是更习惯叫它"车站后巷"。开理发店的张姐说:"我在这儿开店十五年了,大家都这么叫,要是突然改口说站北一巷,反倒觉得别扭。"
巷子深处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修鞋铺,老师傅说,这条巷子比火车站年轻些,是随着车站扩建慢慢形成的。最早只是条土路,后来铺了石子,最后才变成水泥路。住在巷尾的李大爷回忆,上世纪九十年代,这里还是一片荒地,后来车站扩建,周边建起居民楼,这条巷子才渐渐成了现在这样。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,一条巷子有两个名字:官方的"站北一巷",民间的"车站后巷"。这倒让我想起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,官方名称写在文件里,老百姓却按自己的习惯称呼。就像我们称呼老朋友,很少连名带姓地叫,总是用最顺口的那个称呼。这条巷子对周边居民来说,就像个老邻居,用不着那么正式。
傍晚时分,巷子又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骑着电动车穿行,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,饭菜的香味从各家窗户飘出来。站在这儿,能听见火车站传来的汽笛声,也能听见巷子里居民的闲聊声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就像火车站的一个补充,承载着周边居民的日常起居。
天色渐暗,我准备离开。回头看看这条巷子,路灯已经亮起,在水泥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晕。或许明天,又会有外地人偶然走进来,好奇这条巷子的名字。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,不管它叫站北一巷还是车站后巷,都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,是回家路上必经的一段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静静存在着,连接着火车站和周边的居民区,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