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被称作炮楼
宿舍楼的别样称呼
第一次听学长提到“炮楼”这个词时,我正拖着行李箱站在校门口。他伸手指着马路对面那片密密麻麻的楼房,随口说了句:“那边就是咱们的炮楼区。”我顺着方向望去,只见六七栋灰白色的建筑挤在一起,阳台挂满晾晒的衣物,楼下便利店和快餐店的招牌层层迭迭。当时心里直犯嘀咕,这名字听着可真够奇怪的。
后来才慢慢明白,这个称呼在同学间流传好几年了。要说这些楼的造型确实特别,每栋都像火柴盒似的方方正正,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。最显眼的是外墙用的深红色砖块,经过风吹日晒已经有些发暗。有次和室友数过,其中最高的那栋足足有十八层,在周边低矮的建筑群里特别扎眼。住在七楼的李同学常开玩笑说,每天回宿舍都像在爬灯塔。
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群,最初是作为学生公寓开发的。开发商为了在有限地块里容纳更多学生,把楼盖得又高又密。没想到这个特点反而成了学生们起外号的由头。不过大家叫着叫着也就习惯了,现在连校门口保安指路都会说:“穿过马路那片炮楼就是。”
市井生活的温度
真正让这些炮楼充满生机的,是楼下那些烟火气十足的店铺。王阿姨的麻辣烫店开了五年,她总记得熟客的口味。“建材市场那边打工的小张,”她边捞丸子边说,“每次都要多加豆皮。”隔壁复印店的老板会细心地把每份资料用牛皮纸袋装好,考试前深夜两点还亮着灯。
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区域,其实藏着最地道的市井生活。水果摊的喇叭每天准时响起“西瓜一块八一斤”,修鞋老师傅的摊位永远堆满待修的鞋子。刚搬来的学生总会迷路,因为每栋楼都长得太像。但住久了就会发现,每栋楼门口都有独特标记——3号楼前有棵歪脖子树,5号楼下的流浪猫特别肥。
晚上九点后的炮楼区最热闹。下课的学生挤满小吃摊,煎饼果子的香气飘满整条街。炒饭摊的火焰时不时窜得老高,引起阵阵惊呼。这些被叫做炮楼的建筑,在夜色中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,每个光点背后都是正在奋斗的年轻身影。
绰号背后的故事
对于“炮楼”这个称呼的来历,版本多得能写本书。建筑系的同学说是因为楼体形似碉堡,文学院的说这反映当代青年的自嘲精神。最有趣的是一位学长说的典故,据说十年前第一批入住的学长们,因为晚上总被对面工地的探照灯扫到,戏称自己像在炮楼里站岗。
不过这个看似戏谑的称呼,反而成了这届学生的共同记忆。新生入学时总会对这个名字感到惊讶,但半年后就会自然地说出“我们炮楼那边”。就连毕业多年的校友回访,也会特意来“炮楼区”转转。去年校庆时,有位零九级的校友站在楼下感慨:“这炮楼还是老样子,就是门口小吃摊换了一茬。”
住在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里,日子过得特别快。春夏秋冬轮回,楼下的梧桐树黄了又绿。每天清晨,自行车流从各个楼门口涌出,汇成青春的车流。夜色深沉时,那些亮着的窗灯像撒在墨纸上的星光,每个光点都在书写不同的故事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人们提起这片区域,最先想起的还是那个带着调侃又充满温度的称呼——炮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