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州耍女娃,台州游女童
说起台州耍女娃这事儿,我忽然想起去年在椒江老街看到的场景——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蹲在青石板路边,正聚精会神地翻花绳。阳光透过香樟树叶洒在她们后颈上,汗津津的头发贴着红扑扑的脸蛋,让人忍不住想给她们买根冰棍。
台州人管带孩子玩叫"耍女娃",这个词儿带着海风般的鲜活气。在临海古城墙下,常看见父亲把女儿架在肩头,指着瓮城讲戚继光抗倭的故事。孩子的小腿在大人胸前晃荡,眼睛却亮晶晶地望着斑驳的砖石,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比捧着历史课本生动多了。
叁种耍女娃的妙招
这边老辈人最擅长在日常生活里找乐子。比如赶小海时,会教孩子用牡蛎壳在滩涂上拼图案;做食饼筒时,留块面团给孩子捏小动物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玩耍,其实都藏着生活智慧。有个渔村的阿婆跟我说:"让孩子亲手把海瓜子串成项链,比买塑料玩具强,她至少知道海鲜是怎么长在滩涂上的。"
现在温岭的滨海绿道成了耍女娃的新去处。常见年轻的父母带着女儿骑亲子自行车,骑到金沙滩就停下来挖沙蟹。有个穿草莓图案雨鞋的小姑娘,每次抓到螃蟹都要认真教育它:"你要乖乖的哦,我妈妈说过几天就放你回大海。"孩子这份天真的郑重其事,总让旁边的大人忍俊不禁。
台州游女童还有个特别去处——路桥的旧书店。二楼专门设了儿童角,木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,孩子们盘腿坐在地上翻连环画。有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每周都来,她说最喜欢闻旧书的油墨味,像海苔混着阳光的味道。这种文化熏陶,可比逼孩子背唐诗有意思多了。
说到台州耍女娃的独到之处,大概是那种不着痕迹的陪伴。不像现在有些家长,带孩子去游乐场就只顾自己刷手机。在台州,你常能看到父女俩趴在退潮的礁石上找佛手贝,或者蹲在橘林里比较哪棵树的果实更甜。这种共同发现的乐趣,才是亲子关系最珍贵的粘合剂。
记得有次在神仙居景区,看见个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认植物。当孩子发现苔藓上停着只豆娘时,父亲立即掏出手机查资料,俩人头挨着头研究昆虫翅膀的结构。这种随时启发的教育方式,比报十个兴趣班都管用。孩子后来在作文里写:"今天爸爸和我变成了两只找虫子的树袋熊。"
现在台州新开了不少亲子民宿,院子里有秋千和菜畦。早晨老板娘会带着孩子们喂兔子,傍晚教她们用凤仙花染指甲。这些城里少见的生活体验,让孩子们眼睛发亮。有个上海来的小姑娘临走时抱着民宿的土狗不撒手,她妈妈哭笑不得:"带你来台州游女童,结果你最爱的是这条大黄狗。"
其实要我说,台州人耍女娃的精髓在于"顺势而为"。不会刻意安排太多活动,而是随着二十四节气变换玩法:春天带女儿去括苍山采茶,夏天到玉环沙滩拾贝壳,秋天蹲在柿子树下等熟透的果实啪嗒落地,冬天窝在老街茶馆听走书。这样的童年,自然就长出了扎实的根须。
前两天路过市民广场,看见个穿汉服的小女孩在放风筝,她爸爸坐在长椅上编草蚂蚱。风筝线突然缠住了,孩子噔噔跑回来求助,父亲却让她自己试着解:"你看好啊,这个绳结就像我们上次在船上打的渔人结..."这种不慌不忙的教导,或许就是台州耍女娃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