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赤壁男士常访的小巷
青石板上的烟火气
要说这赤壁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啊,还真不是啥 tourist attraction。就是老城区那几条弯弯绕绕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民房,墙缝里都长着青苔。白天经过倒不觉得,可一到傍晚,那味道就出来了。
巷口王师傅的修理铺开了二十多年,他那扳手敲敲打打的声音,比任何闹钟都准。往深处走几步,老李家的剃头摊子就支在屋檐下,一把老式转椅,镜子边缘都锈了。去的多是熟客,往那一坐,不用多说,老李就知道该留多长。剪完了也不急着走,靠在椅上看看过往行人,偶尔和隔壁水果摊老板扯几句闲篇。
说来也怪,这些赤壁男士常访的小巷,似乎有种特别的磁场。公司里的西装革履在这儿是见不着的,大家都换上最松快的衣裳。刚下班的中年人把电动车往墙边一靠,衬衫领口解开两颗扣子,就那么随意地坐在小店门口的塑料凳上。一碗热干面,或者几串烧烤,配一瓶本地产的啤酒,那滋味,比在高级餐厅自在多了。
老周是这里的常客,他在银行工作,白天要对客户陪着笑脸,要说无数遍“您好”“请稍等”。可一到这条巷子,他就成了“周哥”。烧烤摊老板记得他爱吃辣,但不要太多孜然;便利店老板娘会给他留当天的晚报;就连巷子里那只流浪猫,见了他都会凑过来蹭两下。
“在这儿待着,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。”老周有回这么说,眼睛望着巷子尽头那棵老槐树。夏天的时候,树荫能遮住半条巷子,老人们在树下下象棋,偶尔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过不了一会儿又和好如初。
巷子里的江湖
这条赤壁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其实藏着不少能人。修鞋的老陈,年轻时走南闯北,现在安心守着这个小摊,手上功夫却一点没丢。有次我看见他给客人修一双快散架的皮鞋,那针线走得比机器还整齐。他说这手艺现在没人愿意学了,但总还有人需要修鞋,他就这么干着。
傍晚五六点,是巷子最热闹的时候。下班的人流陆续涌入,各种小吃摊前开始排队。卖豆皮的张嫂动作利索,铲子一翻一扣,金黄的豆皮就出了锅。她记得常客们的口味,谁要多加点葱,谁不爱吃蒜,从来不会搞错。
在这赤壁男士常访的小巷里,人和人之间有种不成文的规矩。谁家有事,邻里都会搭把手;见到生面孔,大家会多留意几分;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大人们并不太担心,因为整条巷子都是眼睛。
开五金店的老赵说,他在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年,见证了多少变化。对面的平房变成了楼房,巷口的泥路铺上了石板,可巷子里的那种人情味,一直没变。“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啊,回到这儿,能喘口气。”他说着,给客人找零钱的动作熟练又从容。
夜色渐深时,巷子里的灯光一盏盏亮起,不是那种刺眼的白炽灯,而是带着暖意的黄光。叁叁两两的男人还坐在小吃摊前,也许是聊工作上的烦恼,也许是说家里的琐事,或者就只是安静地坐着,享受这难得的松弛时刻。明天他们又要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,但至少此刻,在这条熟悉的小巷里,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