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绵阳站前小巷风貌
站在绵阳火车站出站口,隔着宽阔的广场望过去,那条小巷子就静静地卧在高楼的阴影里,像是另一个被遗忘的世界。说真的,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两眼——这边是车水马龙,那边却藏着市井烟火,这种反差总让人想走进去瞧瞧。
巷口摆着几家小吃摊,蒸笼冒着白花花的热气,带着股面粉发酵的甜香。老板娘系着围裙,边擦手边招呼路过的学生:"刚出笼的包子,同学来两个?"声音带着本地的绵软口音,听着就亲切。再往里走,理发店的红蓝转筒慢悠悠地转着,老师傅正给老主顾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来,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照得透亮。二楼阳台有老太太在浇花,水珠溅到楼下水果摊的棚顶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卖水果的大叔也不恼,抬头笑笑:"张婆婆,又给你的宝贝花浇水呢?"这种邻里间的熟稔,在如今的高楼小区里倒是少见了。
我常想,为什么这条绵阳站前小巷风貌这么让人着迷?大概是因为它真实吧。五金店里敲打铁器的叮当声,旧书店里泛黄纸页的味道,裁缝铺里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——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生活,不比商场里精心布置的橱窗差。
巷子中段有家开了二十年的面馆,老板记得每个老顾客的口味。李师傅不要香菜,王阿姨要多加辣,放学的小朋友碗底要留点汤...这些细节成了巷子记忆的一部分。有次看见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,显然是刚下火车就直奔而来,进门就喊:"老板,老规矩!"想必是离开久了,最念着这口家乡味。
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下班的人顺道带些熟食,放学的孩子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菜摊前围着挑拣新鲜蔬菜的主妇。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——炒菜的滋啦声,自行车的铃铛声,街坊的闲聊声,组成了独特的市井交响曲。站在这条绵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,你能真切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脉搏。
夜色渐深时,巷子才慢慢安静下来。只有几家小店还亮着灯,路灯把行道树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偶尔有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经过,车灯在巷子里划出一道流动的光带。这时候的巷子像是睡着了,但你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它又会生机勃勃地醒来。
有人说这样的巷子迟早会被拆掉,我不太愿意相信。城市需要这样有温度的地方,需要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绵阳站前小巷风貌。它们不只是通道,更是记忆的容器,装着普通人的悲欢喜乐,也装着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