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康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阜康男士常去的胡同
巷口那盏昏黄的灯
老王推着自行车拐进建设巷时,天刚擦黑。巷口修车铺的老马正蹲在门口收拾工具,抬头看见他便笑:"今天来得比平时早些?"老王把车支在墙边,顺手从兜里掏出烟递过去。这条藏在农贸市场后身的小巷,宽不过两米,水泥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侧老房子的墙面上爬着绿萝,傍晚时分总飘着各家厨房传来的饭菜香。
巷子中段有家开了二十年的剃头铺,老师傅姓李,只收十五块钱。老王的儿子总劝他去商场里的理发店,说那里环境好。可老王就喜欢坐在李师傅那张掉漆的理发椅上,听着推子嗡嗡作响,透过蒙着水汽的玻璃窗看巷子里来往的邻居。上周叁下午,他在这遇见十几年没见的初中同学,两人站在巷子口聊到路灯都亮了。
再往里走七八步,拐角处是张大爷的象棋摊。几把折迭小马扎,两个旧木箱拼成的棋盘,却总能围满人。老孙头昨天在这下了盘绝杀局,到现在还在被大伙儿津津乐道。看棋的比下棋的还激动,偶尔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最后总被张大爷一句"较什么真"给逗笑。棋盘边的搪瓷缸里,茶永远冒着热气。
胡同深处的老味道
与建设巷相隔两条街,新民胡同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这条比建设巷更窄的胡同里,藏着家只做羊肉揪片子的店。没有招牌,绿色木门常年虚掩着,熟客都从侧面的小门进出。叁十出头的赵明是这里的常客,他说第一次被父亲带来时还是个愣头青,现在自己都带着徒弟来吃了。
后厨的王师傅站在灶前,手里的面团一拉一扯就成了均匀的面片,甩进翻滚的羊肉汤里。他在这条胡同做了大半辈子揪片子,从帮工做到老板。来的客人不用看菜单,王师傅记得住每个人的口味——老陈要多放香菜,小李不爱吃葱,周叔的汤要宽些。墙上的老式挂钟慢了十分钟,没人提醒要修,大家说胡同里的时间就该走得慢些。
常在这两条巷子转悠的人都知道,建设巷剃头铺往里有家修表店,老板能修各种老物件。上周刘先生拿着父亲留下的旧怀表来,老板戴着单眼放大镜琢磨了叁天,终于让停了二十年的表重新走动。表针转动的那刻,刘先生眼睛有点湿。
天气转凉后,巷子里反而更热闹了。下班路过的人会多在棋摊前站会儿,剃头铺的灯光映得巷子格外温暖。住在胡同深处的孩子们在青石板上追逐打闹,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。赵明说有天加班到深夜,走进胡同时,王师傅还给他留着灯,灶上温着碗汤。
这些寻常巷陌藏着最踏实的日子。清晨修车铺卷帘门拉起的声音,正午剃头铺飘出的肥皂香,傍晚象棋落子的脆响,深夜面馆蒸腾的热气,构成了阜康男人生活中最自在的图景。他们在这里卸下白天的疲惫,找回过日子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