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克达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那个刮着西北风的下午
我是在一个刮着西北风的下午闯进这条小巷的。说实话,要不是手机导航抽风,我怎么也找不到这地方。巷子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,墙皮斑驳得像是被岁月啃过,可偏偏就在这不起眼的角落里,挂着一块歪歪扭扭的木牌——“150元温情小馆”。
推开门,风铃叮当响。不大的店面里只摆得下四张桌子,却坐满了人。最里头那桌,头发花白的老陈正给老伴夹菜:“你尝尝这个,跟咱年轻时在建设兵团吃的一个味儿。”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端着热气腾腾的大盘鸡从厨房出来,看见我站在门口发愣,咧嘴一笑:“小伙子,吃饭得排队,要不先坐柜台这儿喝口茶?”
就这样,我认识了老陈夫妇。他们每周叁雷打不动要来这儿,就点两个菜,刚好150块。老陈说,四十年前他们在这条巷子相识,那时他还是个穷小子,请她吃的第一顿饭就是在这家店的前身——个搭着棚子的摊子,花了整整半个月工资。老板娘插话:“那时候他啊,紧张得筷子都拿反了!”满屋子的人都笑起来。
150块钱的份量
慢慢地,我成了这儿的常客。发现来这儿的客人,点的菜凑来凑去,总在150块钱上下。不是巧合,是老板娘定的规矩——每桌消费控制在150元以内,她说这个数刚好够两个人吃得舒服,又不至于浪费。
常来的出租车司机老李跟我说起件事。有对年轻夫妻吵架,女的摔门而出,男的追到这儿,点了她最爱吃的椒麻鸡。等菜的时候,两人都不说话。等菜上桌,男的把鸡腿夹到她碗里:“别生气了,回家吧。”就这一句话,女的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。后来他们每次纪念日都来,就点那份椒麻鸡,刚好78块,再加两个菜,凑够150。
你说这150块钱能买什么?在大饭店可能就一道菜,在这儿却能装下这么多故事。老板娘常说:“咱这不叫饭店,叫人情铺子。”这话我信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去年冬天。巷口修鞋的刘师傅女儿考上大学,邻居们瞒着他凑了份子钱,非要说是店里搞活动抽奖中的。那天刘师傅激动得手直抖,反复念叨:“这下学费够了,够了...”其实哪有什么抽奖,是常来的客人们你五十我一百凑的,不多不少,正好1500块,分十个月“抽奖”给他。
如今我也养成习惯了,每周总要去坐坐。有时看着邻桌的老夫妻慢悠悠地吃着拉条子,或是年轻情侣分享最后一碗酸奶,就会想——这条巷子里的150元温情,卖的哪里是饭菜,分明是日子本身该有的温度。老板娘还是系着那条旧围裙,只是鬓角多了几根白发。巷子外的世界天天在变,这里的150块钱,却始终能换来热气腾腾的一桌,和藏在柴米油盐里,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