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崇州小街品味辩辩快餐
巷子口的烟火气
崇州的小巷子总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黑,晾衣绳上挂着的衬衫随风轻轻晃荡。就在这样一条寻常巷子里,我第一次听见“辩辩快餐”这个说法——当时隔壁桌的大叔呷着白酒,对老板喊了句“老规矩,来个辩辩套餐”,那熟稔的架势让我好奇得心痒。
后来才弄明白,这“辩辩”倒不是指那个聊天软件,而是形容上菜速度嗖嗖的,像辩辩消息弹出来那么快。掌勺的刘师傅在巷尾开了十年店,灶台的火苗蹿得老高,他掂锅的手从来不带抖的。最绝的是那道宫保鸡丁,花生米炸得金黄,鸡丁嫩滑,勾芡恰到好处,从下单到上桌统共不到六分钟。
巷子另一头还有家卖担担面的,老板娘总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。她家的“辩辩快餐”是另一种哲学——提前把调料在碗底调好,面条在沸水里叁起叁落,捞起来往碗里一扣,抓把葱花碎花生,淋上红油,动作行云流水。食客们就爱坐在矮凳上,把碗搁在高凳上呼噜呼噜地吃。
小街深处的老滋味
转过两个弯,崇州小街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这里的店面更窄些,却偏偏要慢工出细活。就说那家“徐记豆花”,木招牌都被晒褪了色,吃法却讲究得很。嫩豆花盛在青花碗里,配着六七种小料:炸黄豆、酸菜末、辣椒油、香菜、榨菜丁……每样都得慢慢调。
常来的王爷爷告诉我,他在这条小街吃了四十年早餐。“快有快的爽利,慢有慢的滋味。”他边说边往豆花里淋酱油,那动作慢得像是电影慢镜头,“年轻时也图快,现在反倒愿意多坐会儿。”窗外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他花白的头发染成淡金色。
其实小街里藏着不少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味。那家卖叶儿粑的,每天只做叁百个,糯米皮要揉足二十分钟;卖冻糕的坚持用老面发酵,等面团自然醒发就得大半天。这些吃食快不起来,就像巷口那棵老榕树,一年年地长,慢悠悠地绿了又黄。
有趣的是,无论巷子还是小街,最后都长成了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。中午赶时间的上班族钻进巷子吃“崇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”,十分钟解决战斗;周末睡到自然醒的年轻人晃进小街,点份豆花配锅盔,能消磨整个上午。快与慢在这座小城里并不矛盾,反倒像一双合脚的鞋,走累了就换种步伐。
前两天又路过那条巷子,看见刘师傅在教儿子炒菜。“火要大,动作要快,”他握着儿子的手腕示范颠锅,“但味道急不得。”锅里的回锅肉滋滋作响,香气飘了半条街。忽然觉得,所谓崇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的精髓,大概就在这快慢之间——手上要利索,心里得踏实。
暮色渐浓时,巷子和小街都亮起暖黄的灯。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穿梭其间,取走一份份打包好的餐食;老街坊们依旧坐在老位置,不紧不慢地喝着豆浆。空气中交错着炝锅的香气和淡淡的栀子花香,这就是最地道的崇州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