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莆田老街爱情故事何处寻
我站在莆田的老街口,初夏的风裹着淡淡玉兰香,吹得人心里软软的。这条巷子我走过无数回,青石板路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叁角梅还是那么热烈。可今天不一样,我是来寻故事的——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爱情。
巷口修鞋的陈伯戴着老花镜,手里的锥子麻利地穿针引线。我蹲在旁边看他补一只磨歪的后跟,他头也不抬:“找啥呢?在这转悠半天了。”我说想听听老街的爱情故事,他手上动作顿了顿,镜片后的眼睛闪过笑意:“往前走吧,李奶奶的糍粑店开着门呢。”
糍粑店里的六十年
李奶奶的店面很小,门楣上“阿妹糍粑”四个字褪了色。她正把蒸好的糯米倒进石臼,八十多岁的人,抡木槌的架势依然利落。“要寻莆田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”她听完我的来意,擦擦额角的汗,“我和老头子就是在这条巷子认识的。”石臼咚咚响着,她的声音混在节奏里:“六叁年发大水,他撑着门板来给我家送粮,浑身湿透像只水鸭子。后来他天天来买糍粑,其实哪有人天天吃糍粑的?”
糯米渐渐绵软柔韧,像被岁月捶打过的感情。她说老头子走了五年,可每天清早她依然按他喜欢的软硬度打糍粑。木槌起落间,我忽然明白,有些爱情不用寻找,它早就长进日子里了。
隔壁茶叶铺的收音机咿呀唱着莆仙戏,巷子那头飘来海蛎饼的香气。我继续往前走,遇见正拍婚纱照的年轻人。新娘的裙摆扫过青石板,摄影师让他们在骑楼下相拥。“这条巷子见证的爱情可多了,”化妆师边补妆边说,“上周还有对金婚老人来拍呢。”
红砖骑楼新故事
拐角处的咖啡馆是旧骑楼改的,老板把祖宅做成年轻人的聚会地。留声机放着老歌,菜单上手写着一行字:莆田老街爱情故事何处寻。穿格子围裙的姑娘笑着说,常有人在这里相遇。靠窗那桌的男孩等了叁刻钟,不停看手机——他后来等到了要见的人。
暮色渐浓时,我遇见了收摊的林叔。他的自行车后座摆满手工竹凳,咯吱咯吱骑过巷子。“我和老婆子卖竹编相识的,”他停下车点烟,“她总嫌我编的凳子腿不齐。”烟圈在夕阳里散开,“现在她走了,我倒把每个凳脚都磨得一样平了。”
华灯初上,老街安静下来。我站在巷尾回望,那些对于莆田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答案,或许不在某个具体的地方。它揉进了陈伯缝鞋的棉线里,捶打在李奶奶的糍粑里,藏在咖啡馆等待的目光里,也落在林叔磨光的竹凳上。
晚风送来远处教堂的钟声,几个老人坐在门墩上摇蒲扇。他们的闲话家常里,有谁家闺女出嫁时哭花了妆,有谁用自行车把新娘驮回家。这些细碎的对话,让整条巷子变得温柔。或许爱情本就该是这样——不在轰轰烈烈的传说里,而在这些被时光浸润的寻常片刻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