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源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,济源茶室品茗感受记录
初遇工作室
那天下午拐进一条老巷子,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,空气里有股潮湿的泥土味儿。朋友反复推荐的那家济源品茶工作室就在巷子深处,木门虚掩着,推门时带响了檐下的铜铃。工作室比想象中小巧,原木架子上错落摆着茶罐,墙上挂着书法,写着“茶缘”二字。
主理人是位穿棉麻衫的姑娘,叫小月。她正低头用盖碗出汤,水流声细细的,热气腾起来模糊了她的眉眼。“试试今年的荒野白牡丹?”她抬眼笑笑,递来一只温热的品茗杯。茶汤是浅金色的,入口居然有野蜂蜜的甜香,喉韵里还藏着点青瓜的清爽,和我平时囫囵泡的茶完全两回事。
茶席间的对话
第二泡时茶香打开了,小月边注水边说:“这茶来自磻溪的高山茶园,树龄都在叁十年往上。”她演示如何用杯盖闻香,教我感受热嗅、温嗅、冷嗅的不同——热时是花香,凉了竟转为淡淡的药香。我学着她的样子,让茶汤在舌尖稍作停留。说来奇怪,这么慢慢喝着,先前赶路带来的焦躁,不知什么时候就消散了。
窗外雨声渐密,我们聊起济源的茶事。小月说很多本地年轻人开始喜欢上传统茶道,她的工作室每周都有茶会。“不搞那些花哨的,就是安静喝茶,说说感受。”她翻转茶荷让我看干茶,“你看这白毫,像不像落了层初雪?”
第叁泡时出了意外。我手忙脚乱地操作盖碗,差点打翻,小月却笑着说:“没事,每个常客都烫过手。”她告诉我,她父亲就是老茶农,曾在济源茶山上守了四十年。这句话让我忽然意识到,我捧着的不仅是一杯茶,还是一段有人认真守护的时光。
另一番光景
隔周我又去了另一家济源茶室,风格迥异。现代简约的空间里,茶师用玻璃壶冲泡翠茗,水流激荡时茶叶如绿蝶翻飞。年轻的茶艺师小林给我看了他的济源品茶工作室体验分享笔记,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冲泡的水温、时间和口感变化。“你要不要也试试九十度水?香气会更扬。”这种带着研究劲头的喝茶方式,倒让我觉得新鲜。
可当我再次路过小月的工作室,听见里面传出的笑声,脚步还是不自觉地迈了进去。熟客王老师正在分享他收藏的九十年代老白茶,茶汤醇厚如米汤。大家传看着叶底,讨论着转化程度,那场景像极了老友围炉。我忽然明白,我怀念的不是某款茶,而是这种不着急的、愿意为一杯茶停留的耐心。
茶香余韵
现在我也成了工作室的常客,甚至买了同款盖碗回家练习。虽然依旧会烫到手,但在注水、出汤的仪式感里,确实找到了难得的平静。上周末我带去的朋友惊讶地说:“你泡茶的样子和以前不一样了。”我想,这可能就是持续进行济源茶室品茗感受记录带来的改变——开始关注水的温度、茶的状态,还有自己的心境。
昨天小月收到一批新茶,特意发消息让我去尝鲜。推开门时,铜铃轻响,茶香依旧。那只常被我失手打翻的兔毫盏,不知何时已被她换成了厚壁的陶杯。窗外的老槐树开了花,细碎的花瓣偶尔飘进屋里,落在茶席上。济源这些散布在街巷里的品茶空间,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驿站,让忙碌的日子有了喘息的空隙。而茶香缭绕间,有些东西慢慢沉淀下来,成了生活该有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