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渭南大学城附近有处叫炮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13:09:42 来源:原创内容

渭南大学城西边不远,有几栋老式筒子楼孤零零地立着。每次路过那儿,总能听见学生们嬉笑着喊“去炮楼吃饭啊”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称呼我挺纳闷的,这名字听着怪唬人的。

后来常去才发现,这些楼其实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建筑,外墙有些斑驳,但里面别有洞天。一楼全是小店,麻辣烫、盖浇饭、打印店、网吧,密密麻麻挤在一起。老板们大多是在这儿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,把临街的屋子改成了门面。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最让我惦记的是路口那家刀削面。老板娘五十来岁,和面的手艺那叫一绝。她总说:“我这手艺啊,在这‘炮楼’里做了二十年,送走的学生比我们小区住的人都多。”她边削面团边念叨,哪个学生爱吃辣,哪个总爱加醋,记得清清楚楚。

下午四五点,巷子就开始热闹起来。学生们叁五成群地过来,有的直奔网吧开黑,有的挤在奶茶店门口排队。打印店的小王忙得脚不沾地,学生们都爱来找他打印论文——“炮楼打印”在大家心里就是又快又便宜的代名词。

老李的理发店藏在最里头,十五块钱剪个头,学生们都说值。他总乐呵呵地说:“我在这儿理发的时候,你们这些娃娃还没上大学呢。”这话听着像吹牛,但看看墙上那些泛黄的照片,还真有不少是现在回来看他的毕业生。

名字的来历

对于“炮楼”这名字是怎么来的,我问过不少老住户。有人说是因为这些楼又高又窄,像抗战时期的炮楼;也有人说是早年有学生在楼顶放烟花,被保安追着满楼跑,就这么叫开了。真正的原因已经说不清,但这称呼倒是越传越广。

住在叁楼的张大爷在这住了叁十年,他说以前这儿可是正经单位宿舍,后来大学城建起来,慢慢就变成了现在这样。“孩子们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,”他摆摆手,“反正我们这栋楼啊,确实成了他们第二个家。”

这话说得挺在理。很多学生大学四年,在这吃饭、打印、理发、买东西,和这些店主都成了熟人。这地方虽然叫“炮楼”,听起来生硬,实际上却满是温情。

有个毕业后回来看老师的学生跟我说,他最怀念的就是“炮楼”里那家麻辣烫。不是味道多特别,而是那种挤在狭小空间里,和室友边吃边聊天的感觉,出了校门就再也找不到了。

这些老楼静静地立在那里,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。它们的外表确实不太光鲜,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,让学生们觉得亲切自在。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愿意用“炮楼”这个有点戏谑的称呼,来表达对这片地方的亲近感。

现在再去“炮楼”,还能看见刚入学的新生好奇地东张西望,大四的学生匆匆忙忙来打印简历,偶尔还有拖家带口回来看母校的毕业生,非要再来尝一口记忆中的味道。这些老楼就这样承载着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,在岁月的流转中,成了大学时光里不可或缺的风景。

推荐文章